> 暮色渐浓时,他们来到工地最东端的材料实验室。
架子上陈列着数十种样本:用废弃玻璃瓶熔制的看台栏杆、回收渔船绳编织的防撞护垫、甚至从亚得里亚海打捞的二战弹壳熔铸成的奠基铭牌。
一位戴护目镜的女士正在测试某种透明薄膜的韧性。
“藻类提取的生物塑料,”她向莱昂纳多展示试管里的蓝绿色溶液,“球场所有一次性餐具都用这个制作,赛后180天内自然分解成氮肥。”
她指向墙上图表,“相比传统PET塑料,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减少92%。”
小古笛拿起一块砖红色的建材:“知道这是什么?威尼斯运河底沉积了四百年的淤泥,我们与环保组织合作疏浚河道,把这些富含矿物质的污泥高温烧结成看台砖——每块砖里都封存着0.3克历史。”
夜色完全降临后,工地亮起太阳能LED灯带,莱昂纳多站在模型馆的沙盘前,终于问出核心问题:“所有这些创新,会让球迷体验打折扣吗?”
“恰恰相反,”小古笛调出全息投影。画面中,座无虚席的球场正在举行德比战。
当主队进球时,整个屋顶的光伏板瞬间切换成透明模式,星光倾泻而下,大屏幕同步显示“刚才的欢呼声驱动压电地板产生了82千瓦时电力”,甚至卫生间的镜面都在实时滚动海洋酸化数据。
“现代球迷要的不只是胜负,”小古笛关闭投影,自信满满道:“而是成为宏大叙事的一部分,在这里,每个塑料瓶的回收、每次乘坐水上巴士的选择,都会累积成看台上空那片更蓝的天。”
离场时,莱昂纳多回头望了一眼月光下的钢架轮廓,它不再只是一座体育场,而是漂浮在人类文明与自然边界的前哨站,正如威尼斯本身,始终在涨潮线与落潮线之间,书写着生存的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