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可以直接派遣一队比壑忍众……背后之意,由不得两人不深思。
尤其是石川神鹤,他们一直想要摧毁的妖刀蛭丸,可就是在比壑忍手里。
就是不知道这一代的魔人会是谁?
说实话,虽然《菊与刀》这本书不是东瀛人写的,让他有点遗憾,可是石川神鹤对其中内容非常欣赏,让他知己而克己。
尤其是这个书名,石川神鹤更是喜欢。
菊与刀——菊之优雅,在于直面风霜、静默绽放。刀之尊严,在于出鞘为理、归鞘为仁。
如果这位太渊先生是东瀛人就好了!
…………
金华城北有片好去处,唤作双龙洞。
洞下石板路磨得溜光,路两旁支着一溜小摊。
卖香火的摊子前摆着金灿灿的元宝蜡烛,卖吃食的摊子飘着葱花面、豆腐脑的香气,还有挑着担子卖梨糖的小贩,手里的小锣敲得“叮叮”响,热闹得很。
在这一片烟火气里,有个卦摊格外扎眼,摊主唤作“荀半仙”。
看着三四十岁年纪,瘦得像根晒透的芦苇秆,偏生裹着一件宽大的青布袍子,风一吹,袍子鼓荡,人却纹丝不动,活像个挂在竹竿上的布口袋,倒有几分“仙风道骨”。
眼皮总是耷拉着,似睡非睡。
面前摆一破旧卦摊,一块破布上写着“铁口直断”四个大字。
字倒写的有种飘逸感。
为什么叫“半仙”?
这就要说到当今的风气了。
现在流行“两个半”的典故。
不管是做学问的、行医的,还是耍把式、算命的……只要感觉自己在某一个领域高度够了,评价同代英才,爱说只有“两个半人”。
两个半人懂清史,两个半人懂正骨,两个半人懂打仗,两个半人懂西洋画……云云。
说这话的人很骄傲,那半个人很倒霉。
被人说成半懂不懂,还不如不说。
搁在民国前,人还讲究点含蓄,不好意思把人说成“半个”,要夸自己,就说“古来第三人”。
比如,太史公司马迁,就说自己是孔子、吕不韦之后的“写史第三人”,传的是治天下之法。
古来第三,便是当世第一,如此算法。
既体面又显本事。
当然,典故流传的多了,现在是个算命的都称自己是半仙儿。
这日,荀半仙依旧耷拉着眼皮,头一点一点的,像是要睡着。
来个汉子,面色焦黄,眉头锁得能夹死苍蝇。
往摊前一蹲,闷声道:“先生,算一卦。”
荀半仙眼皮不抬,伸出三根枯枝般的手指,在桌上敲了敲,这是要卦金的意思。
汉子会意,忙掏出几个铜板放下。
荀半仙这才缓缓抬眼,目光却浑浊得很,只在那汉子脸上扫了一圈,便又垂下,掐着手指,嘴里念念有词,什么“甲震乙离丙辛坤”……听得那汉子云里雾里。
忽然。
他停下掐算,幽幽叹了口气,声音轻飘飘的:“阁下这运道,啧,坎水陷足,离火焚心。近来可是谋事不顺,家宅不宁?”
汉子一惊,连连点头:“先生神算!正是正是!我前日与人合伙做批买卖,本钱全压进去了,谁知道那龟孙卷着钱跑了!家里老娘一听这事儿,急得吐了血,躺床上起不来;婆娘天天跟我吵,说我没本事,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荀半仙慢条斯理捋了捋几根稀疏的胡须:“莫急。你额间有青气,主破财,这是定数;但山根未断,气血尚足,说明还有转圜的余地。且看你面相的方位……嗯,失物应在西北,可是?”
汉子瞪大眼:“是是是!我问过客栈的人,那杀才就是往北边跑的!”
“西北属乾,金玉之所。骗你之人,非是独行,必有同伙,且与金属之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