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华夏厅,水晶吊灯将室内映照得如同白昼。巨大的环形会议桌旁,密密麻麻坐着近百人,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芯片设计公司老板、传感器厂商总裁、软件开发商CEO和系统集成商负责人。空气里混杂着高级香水的尾调、咖啡的焦香,以及一种无声却紧绷的角力感。由“新旭日”主导发起的“国产工业物联网产业链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就在这种表面客气、内里暗潮涌动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
颜旭作为联盟秘书长,坐在主位偏左的位置。他今天特意选择了一身沉稳的深灰色西装,试图淡化“新旭日”作为主导方的强势形象,但台下投射过来的目光依然复杂——有审视,有期待,有戒备,也有毫不掩饰的算计。**台上,坐着几位德高望重的行业协会领导和学界泰斗,算是为联盟压阵。
会议开场,各方代表致辞,无不是慷慨激昂,高瞻远瞩,畅谈打破垄断、共建生态、迈向星辰大海。话语在空中碰撞,激起阵阵掌声,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膜,未能真正触及台下那些务实或者说,更关心自身存活的企业家们的内心。
轮到颜旭做联盟初步规划和技术路线报告时,会场明显安静了许多,所有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他走到演讲台前,身后的巨幕投射出那份众人已不陌生的产业链图谱,以及一份新鲜出炉的、厚达五十多页的《联盟统一技术标准框架草案(v1.0)》。
“各位同仁,”颜旭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清晰而平稳,“联盟不是松散的俱乐部,要形成合力,对抗根深蒂固的既有体系,必须有一套我们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普通话’。这份草案,旨在定义从底层硬件接口、数据通信协议,到上层应用开发框架的一系列基础标准。只有标准统一,我们的设备才能无缝对接,数据才能自由流动,才能真正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他条分缕析地阐述着草案的核心要点,逻辑严密,数据翔实。然而,他话音未落,台下已然骚动起来。
“颜总,我打断一下!”一个尖锐的声音率先响起,来自华东一家中型传感器厂商“敏驰科技”的老板,他扶了扶眼镜,语气激动,“统一标准是好事,但我们这些小厂,现有的产品线大部分是基于‘通天’的协议开发的。如果完全按照新标准来,意味着我们所有的模具、生产线、甚至软件都要推倒重来!这个转换成本谁来承担?‘新旭日’能补贴吗?还是说,这本身就是一场清洗,逼着我们这些没能力转型的小企业出局?”
这话像一根针,刺破了许多中小厂商代表心中共同的恐惧。会场里顿时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李总说的有道理,但我们也要看长远……”颜旭试图解释。
“长远?颜总,我们小企业首先要活到长远!”另一个声音立刻跟上,来自一家做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公司,“标准统一了,接口开放了,那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哪里?是不是以后大家都用‘新旭日’的芯片,用联盟规定的协议,那我们这些做特定领域优化的软件,还有什么差异化可言?会不会最后大家都成了标准化的螺丝钉,利润最丰厚的那部分,还是被掌握核心标准和芯片的少数几家公司拿走了?”
这是另一种担忧,来自那些在细分领域有一定技术壁垒,担心被联盟“平均化”的企业。
紧接着,国内通信模块的龙头企业“广联接”的副总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