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浙直总督府”在加紧修缮扩建,衙门前矗立起“肃静”、“回避”以及标志其权柄的职衔牌,气象森严。
与此同时,在繁华的秦淮河畔,一座毗邻“大明超市(不让写供销社)”的巨被精心改造,挂上了金光闪闪的“大明商会”匾额。
这里,将成为苏宁构建其商业帝国的真正指挥中枢。
商会内部,迥异于传统衙门。
没有明镜高悬的公堂,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大明舆图,上面以不同颜色和符号标注着主要的商路、物产区域和潜在的市场节点。
设有商事注册司(负责核发“营业执照”)、税务稽核司(依托供销社和钱庄数据,精准核算商税),质量标准司(制定各类商品规格,打击伪劣)、商务仲裁司(调解商业纠纷)以及战略规划司(由AI核心掌控,分析数据,
制定商业政策)。
苏宁总督身份颁下第一道商会令告:“即日起,凡在南直隶和江浙境内经营之工坊、商号、行栈,无论大小,限三月内至大明商会登记造册,申领‘营业执照”。无照经营、或经营与执照不符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货物
充公,并课以重罚!”
这道命令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
商贾们反应各异,大商号观望,小商户惶惑,传统行会深感权力被侵夺而暗中抵触。
然而,面对手握军政大权,且控制着供销社和钱庄这两大命脉的苏宁,无人敢公开抗命。
登记工作在最初的混乱后,逐渐步入正轨。
通过“营业执照”制度,苏宁第一次系统地、全面地掌握了辖区内的商业主体信息、经营范围和规模。
这使得税源变得清晰可控,也为下一步的精准管理和调控奠定了基础。
站在大明商会总部的顶层,俯瞰着脚下熙熙攘攘的南京城,苏宁知道,他手中已然握住了撬动整个帝国经济的杠杆。
张居正希望他成为“一条鞭法”的急先锋,而他,则将以浙直总督和商会会长的双重身份,在推行新政的同时,悄然编织一张覆盖全国,掌控工商业命脉的巨网。
这东南之地,已不仅是大明的财赋重地,更将成为他实践超越时代的经济理念、积蓄改变世界力量的核心试验区。
一个以商业规则和工业力量为基石的新秩序,正从这秦淮河畔,悄然启航。
重返南京的苏宁,已非昔日那个需要步步为营的应天巡抚。
头顶浙直总督与大明商会会长的双重光环,手握节制东南军政、总揽天下商政的权柄,他真正成为了这片帝国最富庶土地上说一不二的权威。
脚跟尚未站稳,他便以雷霆万钧之势,接连抛出两颗重磅炸弹,旨在从根本上重塑大明的商业规则与工业基础。
回到总督行辕的第三日,一道盖着浙直总督府与大明商会双重印信的谕令便传遍南直隶各府县:召大明第一届工商界大会于南京!
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