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锐意进取,百户受命
乾清宫。
东暖阁。
鎏金蟠龙烛台上的灯火微微摇曳,将暖阁内映照得通明。
朱由校端坐在御案之后,目光沉静地扫过殿下端坐的两位重臣。
东阁大学士李汝华与户部尚书李长庚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一丝犹疑。
最终,李汝华起身,拱手奏道:
“陛下,臣听闻陈奇瑜在天津整顿水师,颇有成效。如今沿海匪患虽猖獗,但以天津水师之力,剿灭些许海盗,当非难事。”
朱由校闻言,唇角微不可察地一抿,随即摇头道:
“几十艘小船,连一艘像样的福船都没有,如何称得上‘水师’若连自保都勉强,又谈何震慑海盗”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字字如重锤,敲在两位大臣心头。
天津开市舶司,若无强横水师坐镇,岂非开门揖盗
李长庚沉吟片刻,谨慎开口:
“陛下,若欲增设战船,户部虽可筹措银两,但造船、募兵,非一朝一夕之功……”
朱由校眸光微冷,语气不自觉加重了几分:
“李卿,朕要的不是‘徐徐图之’,而是立竿见影。”
当然,朱由校也不是那种甩锅的领导,他还是给出了一些办法。
“朕现在想到了两个办法:
其一,着工部与福建船政速调工匠北上,以最快的速度造船。
其二,令锦衣卫彻查沿海豪族与海盗勾结之事,凡有通匪者,夷其三族。”
李汝华与李长庚闻言,俱是一震。
看来陛下是要下重手了。
“光凭上面几个办法,还远不够,市舶司若开,天津便是大明的门户。门户不固,谈何商贸谈何海疆安宁”
朱由校之所以急于增强天津水师的实力,实因当前沿海局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海盗势力猖獗,尤以盘踞东南海域的“海商王”李旦为甚。
此人以泉州为据点,掌控着往来日本、东南亚的庞大贸易网络,麾下竟有三百至四百艘战船,规模堪比一支小型水师。
其主力战船多为福船,每艘配备十至二十门火炮,辅以轻捷迅疾的鸟船,甚至部分船队还装备了西洋购得的葡萄牙火绳枪与佛郎机炮。
更令人忌惮的是,李旦在平户设有武装商馆,牢牢扼住中日白银贸易的咽喉。
若天津水师连自保尚且勉强,又如何从这般人物手中争夺商路
李汝华闻言,额角渗出细汗,支吾道:“陛下……或可召兵部堂官共议”
面对解决不了的事情,甩锅总是没错的。
朱由校轻轻摇头,对李汝华的回答并不满意。
“这些海盗并非不可用之人,若是给予些许官职,能够为我大明所用,倒也不是不可以。”
招安,收编。
作为大一统王朝,朱由校有的是手段对付这些海盗。
并不需要真的和他们对着干。
以己之短攻彼之长,这是下下策!
“另外,天津市舶使司的设立,断了多少人的财路不过,不需要忌惮这些人,这些人本就是走私贩子、通匪之徒!朝廷若纵容这些蛀虫,岂不是自毁根基”
“是故,谁敢阻挠新政,朕便借他的项上人头,以儆效尤!”
殿内空气骤然凝滞,李汝华与李长庚的呼吸都为之一窒。
皇帝这是要拿王公贵族的血,为天津新政铺路!
“至于这‘船引’……它不过是一张纸,可若没有它,任你是皇亲国戚,也休想从天津港带走半两白银!”
“辽东缺战马,山东闹粮荒,天津少战船。”
“谁若肯献马、运粮、造船,朕便许他船引翻倍!想要分海贸的羹可以!但得先给朝廷把刀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