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纲(阴丽华家族)之孙阴常落籍武威郡,其后裔阴预、阴袭父、阴兴、阴充、阴澹家族一直追随前凉,皆通五经百家,为西北着姓,阴华、阴仲达、阴周达、阴铿更是了得,尤其阴铿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同出武威郡的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指李白)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刻意贬低李白不如阴铿)。” 杜甫在《解闷十七首》自称是:“颇学阴何苦用心”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阴子坚诗声调既亮,无齐、梁晦涩之习,而琢句抽思,务极新隽,寻常景物,亦必摇曳出之,务使穷态极妍,不肯直率。”。
原籍河内司马氏家族,西晋司马顺,遭晋武帝贬斥,流放武威郡,这一支武威司马氏后仕北魏,另一支司马保,晋乱出奔凉州,因家焉于武威郡,北魏平姑臧,司马保家族和司马顺家族徙居于云中,其自序云尔,而后司马兴龙,魏鲁阳太守,司马子如,拜太尉。
原籍赵郡李氏家族,武威李氏本为前凉李伟之后、其中北凉后妃李氏,沮渠牧犍的嫂子,正是这一支,李伟与赵郡李系乃是同宗,李顺与崔浩不睦,李顺后被追赠凉州刺史。
原籍彭城刘氏家族,武威刘氏本为楚元王刘交之后;十六国前凉的刘肃、刘浑、刘眪学术颇丰;南北朝的刘璋;北魏贾思伯夫人刘氏;而后的隋末大凉政权的刘意、刘和均是来自这一脉,可谓源远流长。
凉州原有的着名学者有段承根、宋纤、郭荷、郭瑀、祈嘉、索绥、宋庆、阴兴等等,可谓人才济济,尚儒政策、西北敦厚的民风和尚武精神结合起来,产生了一批“兼资文武”的将领和着名的门阀世家,部分如下:
本籍晋昌唐氏家族,前凉张轨女婿唐熙,前凉晋昌太守,驸马都尉,娶前凉张轨之女,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北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侍奉北魏,这一支就是唐朝名称唐俭祖上,唐俭后裔中最为着名的就是唐寅,他长以晋昌唐寅落款,正在于此。
本籍休屠独孤氏家族,独孤伏俟武威郡休屠人也,侍奉前凉张氏,而后其后裔去往武川,就是独孤信祖上,独孤氏在北周叱咤风云,后来独孤信的长子独孤罗又做了凉州总管,儿子独孤纂,武威郡公,凉州总管,袭爵赵国公。独孤武都,姑臧县公。独孤开远,西平郡公。独孤开明,敦煌郡公。独孤开彻,西海郡公。
3.因地制宜,前凉在推行儒学的过程中并不教条,体现“近于现实,远于宗教”的人文精神,能够积极吸收各少数民族乃至外来民族的文化思想,在宗教和艺术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从新疆到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窟寺的绘画、建筑、雕塑等都明显带有中外融合的过渡特征,这反应出了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前凉的建立是十六国时期华夏文化中心西移的开端。前凉在儒学思想指导下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不但对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北魏乃至隋唐制度都有直接影响。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可见前凉在开启西北文化氛围的重要核心之地位。
4.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制政权,前凉以儒、法治国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作用。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宗法理论,由亲其亲而尊其尊演化出五伦,从而有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一整套政治道德规范,归根结底,其精髓在于血统纽带,当政者要抓住这个关键。《孟子·离娄上》有“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平四海。”由此可见宗法统治就要依靠强宗大族、世家豪门。
张轨入主凉州后也不得不拉拢西北大族。他的股肱谋臣宋配、阴充、泛瑗、阴澹等都是西北望族出身。这种办法对稳定西北局势有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