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煜昌快步上前,首先与省委组织部的段部长握手寒暄,语气爽朗:“段部长,辛苦您了,还专门跑一趟。”态度热情,却又自然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亲和。
然后,他才将目光转向郑开叶,笑容更加灿烂,主动伸出双手:“这位就是开叶书记吧?久仰大名!我是朱煜昌,以后就在您的领导下工作了,还请多指教!”他的握手有力而持久,目光直视着郑开叶,仿佛要穿透对方的表情,读出所有底细。
郑开叶脸上也露出恰到好处的笑容,用力回握了一下:“煜昌主任太客气了!欢迎你来济州!组织派你来加强领导,我们是求之不得!以后就要并肩作战了!”
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脸上都是笑容,目光在空中交汇,仿佛有无形的电光火石闪过,站在郑开叶侧后方的魏元,瞬间感受到了一种极强的气场碰撞,这位朱煜昌,绝非等闲之辈。
“这位是我的秘书,魏元。”郑开叶松开手,简单介绍了一下。
朱煜昌的目光转向魏元,依旧带着笑,但审视的意味更浓了些:“魏元同志,你好,年轻有为啊。”他伸出手,与魏元轻轻一握,一触即分,态度无可挑剔,却自然流露出一种距离感。
“朱主任您好!”魏元恭敬地问好,心中凛然。
简单的寒暄后,众人进入基地内部,朱煜昌的办公室早已准备好,与郑开叶的办公室在同一楼层,面积、规格丝毫不差,甚至窗外景观更佳。
在接下来的工作交接和情况介绍会上,朱煜昌展现出了与他年龄和外表相符的强悍能力,他听得极其专注,问题直指核心,对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甚至一些技术术语都毫不陌生,显然做足了功课,他的思路清晰,表达极具条理和说服力,偶尔还会引经据典,透露出的信息渠道和视野极为广阔。
“……所以,我认为,当前的关键在于快速打通政产学研用的闭环,特别是要突出‘国家主导’这个原则。”朱煜昌侃侃而谈,手指轻叩桌面,“资金投放、资源调配、标准制定,必须牢牢掌握在领导小组手中,要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效竞争,我建议,立刻成立一个专家评审委员会和一个招投标监督委员会,直接对办公室负责,所有重大事项,必须经过这两个委员会的审核,确保项目的纯洁性和战略意图不偏移。”
他这番话,听起来冠冕堂皇,无可指摘,强调国家主导、避免浪费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郑开叶瞬间听出了其中的玄机:成立直接对办公室(实际上就是对他这位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负责的委员会,意味着他将直接切入项目最核心的资金和资源分配权,这将极大削弱郑开叶目前对项目的实际掌控力。
郑开叶面色不变,微微点头:“煜昌主任的建议很好,加强监督和审核是必要的,不过,目前项目处于起步阶段,贵在神速,很多工作是基于前期大量的调研和论证,专家团队也早已深度介入,我们可以考虑将现有的技术专家组和规划组合并升级,纳入办公室统一管理,提高效率,避免叠床架屋。”
他轻描淡写地,试图将朱煜昌的“新设委员会”引导向对现有班底的“整合升级”,从而保持工作的连贯性和自己的影响力。
朱煜昌笑了笑,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语气依旧轻松,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味道:“开叶书记考虑得周到,不过,既然是国家级的新战略、新项目,就需要新的机制、新的气象嘛,原有的团队当然要依靠,但加入一些新鲜的、来自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和监管力量,更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这件事,我已经初步和领导小组的几位顾问通过气,他们都很支持,我看,可以先搭起架子,人选方面,我这边也有一些储备,可以拿出来讨论。”
他直接抬出了“领导小组顾问”的支持,并且暗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人选储备,步步紧逼,寸土不让。
会议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其他几位来自部委和地方的成员眼观鼻鼻观心,不敢轻易发言,谁都看得出来,这两位年轻的巨头,从一开始就围绕着项目的主导权,展开了一场无声的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