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难以形成普适性、可精准预测天时,能够大规模推广农业,帮助农业进行增产。”
“效率是大打折扣的,不过这一切在昭武帝的引导下,发生了巨大翻天覆地的变化。”
顷刻间,天幕画面变化。
在格物院所处的农学司,巨大的版图下标志着各个大秦的郡县。
许行和门下弟子,分成了不同的小组,派遣到各个郡县,不断地研究不同古籍和各地耕作作物。
“农业研究在昭武一朝,形成了制度化与规模化。”
主播的声音,开始变得高昂起来,“而昭武帝意识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让农业生产提高,光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是不够的。”
“首先就是要掌握优化指导农时的根本——历法!”
天幕画面,一本本竹简在画卷中浮现。
上面写着《黄帝历》、《周历》、《鲁历》、《殷历》……
这些历法,从上古传到昭武帝所处的大秦,已经沿用多年了。
“自上古以来,神州大地上的历法多样,夏、商、周的正朔不同,各诸侯国遵循的历法也各异。”
“这些历法判定的节气、物候时有偏差,所谓‘春播、夏耕、秋收、冬藏’,都有所不同。”
“在历法本身都不准确的情况下,耕作又如何能够做到‘上应天时,下合地利’?”
女主播的言论,同样让现实中的大秦朝堂陷入了思考。
而对于扶苏来说,则是不由得一怔,被天幕画面的场景吸引。
儒家并没有讲述过,农业耕种原来还需要那么讲究,‘春耕秋收’在他眼中,本就是顺应自然的。
“因此,对于昭武帝而言,他选择将农家子弟和农业官吏,分为了不同的小组。”
“通过分组研究天下现存的主要历法,借助关中、齐鲁、荆楚等地作为试验田,设立了对照组。”
“依据不同历法,同一作物在历法节气中进行播种、管理,详细记录了其生长情况,产量高低,确立了最为适合当时大秦帝国的历法。”
天幕画面上,无数人在日复一日的忙碌。
他们在相同的土地上,有利用《黄帝历》来播种耕耘田垄,按照《周历》来管理禾苗,按照《鲁历》判断收割粟苗……
官吏们穿梭其中,严格记录了每一组数据的出苗率、抽穗时间等,最终确定了亩产。
“这是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