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信任与救赎
苏晴的到访与肯定,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短暂地驱散了笼罩在病房上空的凝重。然而,正如林枫医生所预见的,康复之路布满荆棘,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体位性低血压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成了横亘在顾锦城意识复苏与躯体功能重建之间的一道新的险隘。
医疗团队调整了策略,将每日的体位适应性训练拆解得更细、更缓。床头摇高的角度以五度为单位缓慢增加,持续时间则根据顾锦城的实时生理指标动态调整。这个过程枯燥而漫长,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波动,极其考验着医护人员和宋墨涵的耐心与细致。
宋墨涵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这场“精密仪器调试”中。她不仅严格记录数据,更悉心观察顾锦城最细微的反应——眉心不易察觉的蹙起,喉结微弱的滚动,甚至是指尖相较于平日不同的温度。她开始能分辨出他心率过快是因不适还是因努力,血氧饱和度的轻微下滑是趋势还是偶然波动。她成了连接顾锦城沉寂世界与外界的,最敏锐也最温柔的桥梁。
赵健提出的音乐疗法被纳入了常规方案。文工团提供的曲目经过精心筛选,在体位训练时播放节奏稳健、旋律昂扬的进行曲,在夜间镇静或按摩放松时则换上舒缓的军营民谣。宋墨涵的轻声哼唱也成了病房里的常驻背景音,那熟悉的旋律仿佛带着某种安定的魔力,多次在顾锦城指标出现波动时,起到意想不到的稳定效果。
这期间,基地为应对周边复杂局势,进行了一次小规模、高强度的夜间拉动演练。急促的警报声划破夜空,即使是隔音良好的病房,也能隐约感受到那种紧绷的、蓄势待发的氛围。就在警报响起的那一刻,监测屏幕上,顾锦城的心率和血压曲线骤然出现了明显的飙升,远超平日体位训练时的反应幅度。
“是警报声!”值班护士惊呼。
宋墨涵立刻握紧了顾锦城的手,俯身在他耳边,用清晰而镇定的声音说:“锦城,是演练,基地的正常演练。没事,安全。”她反复说着,同时示意护士将音乐音量稍稍调大,用熟悉的队歌旋律覆盖那远方的尖锐警报。
令人惊异的是,在宋墨涵的声音和音乐的双重作用下,顾锦城异常飙升的指标竟慢慢回落,虽未完全恢复正常基线,但避免了更剧烈的自主神经风暴。这一幕被闻讯赶来的林枫和赵健看在眼里。
“他的潜意识里,对战斗警报有着极其深刻的反应。”林枫分析道,眼神中带着惊叹,“这说明他的职业本能深植于骨髓,甚至超越了意识的控制层面。这既是挑战,也可能是突破口。”
赵健若有所思:“或许,我们可以将这种‘应激反应’转化为正向的康复刺激?模拟一些他熟悉的、非伤害性的战斗环境元素,激发他更深层的运动意图?”
这个大胆的想法得到了郑国锋教授的支持。经过周密评估,一个全新的、融合了环境模拟的康复模块开始悄然构建。他们并未告知宋墨涵细节,希望观察最自然的反应。
几天后,当宋墨涵像往常一样为顾锦城进行镜像疗法,模拟持枪稳定动作时,赵健悄悄控制病房的灯光,模拟了黄昏时分的能见度,并通过隐藏的音箱,加入了极其轻微、经过处理的野外风声和远处车辆引擎的低沉轰鸣——这是模拟顾锦城无数次带队潜伏、等待出击时的环境背景音。
起初,宋墨涵并未察觉环境的细微变化,她依旧专注地引导着:“锦城,注意风向,调整呼吸节奏……”突然,她感觉到掌心下顾锦城的手指,不再是之前那种微弱、需要极力捕捉的勾动,而是呈现出一种有节奏的、类似扣动扳机的轻微屈伸!
与此同时,监测屏幕上,代表运动意图的脑电信号强度骤然提升了一个数量级,活跃区域也更为集中!
宋墨涵猛地抬头,对上赵健鼓励而兴奋的眼神,她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巨大的喜悦和酸楚同时涌上心头,她强忍着哽咽,继续用平稳的语调引导:“对,就是这样,锁定目标,稳住……”
这次突破性的进展,让所有人都看到了顾锦城意识深处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