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淬火成钢
顾锦城手指那细微的勾动,如同暗夜中划过的一丝微弱却坚定的星火,虽未立刻点燃燎原之势,却足以照亮宋墨涵内心最深处的希望。次日清晨,当她从疲惫的浅眠中惊醒,第一时间察觉到指尖那不同寻常的、极其微弱的回握感时,连日来的担忧与疲惫仿佛瞬间被这无声的回应涤荡一空。她没有声张,只是将那只大手更紧地、更轻柔地包裹在自己掌心,俯身在他耳边,用带着泪意的笑意低语:“我感受到了,锦城。我知道你在努力。”
这一变化被迅速汇报给医疗团队。郑国锋教授亲自查看了夜间的监护数据,确认了那并非偶然的肌肉痉挛,而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运动皮层活动信号。“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迹象!”郑教授难掩激动,“说明我们的刺激方向是正确的,他的意识正在尝试重新建立与躯体运动的连接。感染这场仗,我们打赢了,而且,看来还意外地起到了‘淬火’的效果,激发了他更强的求生欲和战斗意志!”
基于这一突破性进展,李瑶和赵健优化了治疗方案。镜像疗法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动作模仿,赵健引入了更具功能性和记忆关联性的训练:比如模拟持枪、稳定瞄准的动作,甚至结合宋墨涵描述的、顾锦城在演习中教她如何稳定核心肌群以应对后坐力的记忆片段。每一次,当宋墨涵一边模仿动作,一边轻声复述当时的情景,“对,就是这样,稳住呼吸,肩膀放松……”,监测屏幕上代表顾锦城运动皮层的电信号就会出现更活跃的反应。
这期间,基地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西部战区文工团的资深创作员,苏晴。她受战区政委委派,前来收集顾锦城及其所在部队的先进事迹素材,同时也带着组织的慰问。苏晴约莫四十岁年纪,气质干练而温和,眼神中透着文艺工作者特有的敏锐与共情力。
在郑国锋教授的安排下,苏晴首先与张弛和基地领导进行了座谈,了解了顾锦城在军事演习、反恐维稳中的突出表现。随后,她请求见一见宋墨涵。
在基地的休息室里,苏晴见到了刚刚结束一轮治疗的宋墨涵。眼前的女子穿着洁白的研究服,面容略显憔悴,但眼神清澈而坚定,胸前那枚军属徽章格外醒目。
“宋医生,你好,我是苏晴。”苏晴伸出手,语气真诚,“我听说了你和顾队长的事情,非常感动。我代表战区政治工作部来看望你们,也想了解一下,作为一位军嫂,尤其是一位……情况如此特殊的军嫂,你的心路历程。”
宋墨涵起初有些拘谨,但苏晴的善意和专业让她渐渐放松下来。她没有过多渲染自己的付出,只是平静地叙述着日常的陪伴、治疗的进展,以及顾锦城每一次细微变化带给她的希望。她谈到那次危机四伏的演习,谈到军婚登记的决心,也谈到不久前那场肺炎带来的恐慌和最终手指勾动带来的狂喜。
“很多时候,其实不需要他说什么,”宋墨涵的目光望向病房的方向,声音轻柔却充满力量,“我能感觉到他的‘存在’,他的‘战斗’。就像他们执行任务时,电台静默,但你知道,战友就在那里,与你并肩。现在,我就是他的战友。”
苏晴认真地记录着,眼眶微微泛红。她见过太多英雄事迹,但宋墨涵与顾锦城之间这种超越言语、在寂静中相互守望、于生死边缘彼此救赎的情感,让她感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极其纯粹的“铁血浪漫”。
“我理解了,”苏晴合上笔记本,郑重地说,“这不仅仅是爱情,更是战友情,是超越生死的承诺与信任。宋医生,谢谢你,你让我看到了军人家庭另一种形式的奉献和坚守。请放心,顾队长是国家的英雄,而你,是我们军队值得尊敬的家人。有任何需要,组织都会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
苏晴的到访和肯定,像一股暖流,进一步坚定了宋墨涵的信念,也让基地更多人对这位年轻“军嫂”投以更深的敬意。
然而,康复之路从非坦途。就在手指出现主动活动迹象后不久,顾锦城遭遇了新的挑战——体位性低血压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当他被尝试摇高床头进行适应性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