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向吴明吴亮。
“你们二人,身份特殊,乃锦衣卫世袭百户。此番风波,恐难置身事外。若事有不谐,恐会牵连你们。”
吴明毫不犹豫,斩钉截铁道。
“先生何出此言!若无先生,我等早已死在诏狱!这条命是先生给的,能为先生、为变法大业尽一份力,虽死无憾!区区世袭百户,何足挂齿!”
吴亮也重重点头。
“大哥所言极是!锦衣卫的差事,不做也罢!
我等愿追随先生!”
杨帆看着二人决绝的神情,眼中闪过感动,他郑重道。
“好!有你们这句话,我心甚慰。放心,若真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我……我会设法伪造一份吕芳吕公公的手令,将你们调离险地,绝不会让你们无辜受牵连!”
就在杨帆于观音寺内与吴明吴亮密谋应对之策时,杭州城内,词人祠中,却是另一番景象。
张居正愤然离去后,张雨与赵贞吉再无顾忌,广发帖文,召集浙江布政使司、杭州府乃至相关衙门几乎所有重要官员,齐聚词人祠,准备正式推出他们那套“复归圣道”的反变法政令。
细观与会者名单,却耐人寻味。
浙直总督谭纶,名义上掌管南直隶与浙江军务,未被邀请参会。南京兵部尚书戚继光,专司练兵剿倭,不预地方庶务,同样未在邀请之列。
原江南巡抚张翰,乃杨帆举荐,在张居正离开后不久便“称病”不出,自然不会露面。
按察使刘应节,亦为杨帆所提拔,更是以“海防紧急,需坐镇镇海卫”为由,早早离开了杭州这是非之地。
此刻坐在祠内的,除了张雨、赵贞吉这两位京中来客,主力便是新任的浙江布政使万采。
此人乃严嵩女婿袁应枢力荐,刚刚到任,踌躇满志,正摩拳擦掌,准备借着太子监国、严党再起的东风,大干一场,成为推行这套“新政”的急先锋。
词人祠内,喧嚣过后,人群渐散,只剩下张雨、赵贞吉以及几名心腹书吏。
张雨脸上带着志得意满的笑容,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拟好的文书草案,递到赵贞吉面前。
“贞吉兄,看看这个。”
张雨的语气轻松,仿佛只是递过一份寻常公文。
“这是小阁老亲自交代,我等反复斟酌拟定的《江南新政疏要》,待万布政使到任后,便可明发各府县施行。你我先联署个名,以示同心。”
赵贞吉心中疑惑,接过那叠厚厚的纸张,借着尚未熄灭的灯火仔细翻阅。越看,他的脸色越是苍白,手指甚至微微颤抖起来。
文书开篇便高调宣称“复归圣人之道”,但其具体条款却令人触目惊心:强令各州县以宗族祠堂为核心,重建宗法体系,统管赋税、诉讼乃至人身约束。
强制所有机户、匠户、商户必须加入所谓的“行会团练”,接受其“统一调度管理”。
更设立所谓的“变法校尉”,直属布政使司,授予巡查、缉拿、审讯之权,专司“推行新政,纠察不法”!
看到“变法校尉”四字,赵贞吉脑中轰的一声,如同惊雷炸响!这哪里是什么“复归圣道”?这分明是效仿商鞅秦法,欲以严刑峻法、特务统治来强行推行其政!
一旦此机构成立,必将成为悬在江南百姓头上的利剑,那些校尉为了政绩,为了讨好上官,什么事做不出来?严刑拷打,罗织罪名,岂非顷刻间之事?!
他强压着心悸继续往下看,又一条更是让他如坠冰窟——“鼓励缙绅勋臣,募练家丁部曲,以靖地方,辅国用”。
这轻飘飘的“鼓励”二字,背后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要将杨帆费尽心血、甚至不惜触动巨大利益才得以释放的数十万奴籍之人,重新推回那些豪强缙绅的掌控之下!
这意味着变法最核心的成果之一,将被彻底推翻!这必将引发难以想象的社会动荡和惨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