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黑石城辖下的各府县,却呈现出一派与外界兵荒马乱截然不同的景象。新修的官道上,牛马车辆往来不绝,将各地的粮食、原料运往工坊区,又将制成的铁器、布匹、玻璃器等货物运往港口或内地。新开辟的“军属屯垦区”和“流民安置点”里,屋舍俨然,田垄整齐,虽已是冬季,仍有农人在整修水利,为来年春耕做准备。
最引人注目的,是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式学堂”。不同于旧式私塾只教四书五经,这些学堂除了识字算术,还增设了格物、农技、算学等实用课程。师资除了招募的落魄文人,更有格物院派出的学徒和退役的伤残老兵,讲授粗浅的军事常识和纪律要求。学堂不仅招收适龄儿童,也开设夜校,允许成人旁听。督府明确规定,入学费用极低,成绩优异者还有奖赏,一时间,“上学堂”成了许多贫寒子弟改变命运的希望所在。
这一日,凌风在刘文泰、韩冲等人陪同下,轻车简从,巡视至淮安府山阳县的一处大型屯垦点。时近黄昏,屯垦点的广场上却人头攒动,一场别开生面的“诉苦大会”正在进行。主持者是一名黑石城派来的年轻吏员,台下坐着的,是数百名刚分到田地、安顿下来的流民和军属。
一个老农颤巍巍地站起来,声泪俱下地控诉昔日地主如何勾结胥吏,强占他家仅有的三亩水田,逼得他妻离子散。一个中年妇人哭诉丈夫被前明官府拉去当壮丁,死在异乡,她带着幼子乞讨为生的艰辛。他们的遭遇,引起了台下众人的强烈共鸣,叹息声、咒骂声不绝于耳。
吏员耐心听完,高声说道:“父老乡亲们的苦,督府都知道!过去那些欺压良善的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就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如今,凌都督颁下《约法》,就是要铲除这些祸害,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咱们分了田,住了房,孩子能上学,当兵的家人有奉养,这好日子来之不易!大家要珍惜,要拥护督府的法令,努力生产,支援前线!谁敢破坏这好光景,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敌人!”
“拥护凌都督!拥护《约法》!”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呼喊。这种通过组织群众、忆苦思甜来凝聚人心、灌输新秩序认同感的方式,是凌风授意推行的一种有效的社会动员手段。
巡视完屯垦点,凌风又来到县城的“议事堂”。这里正在举行山阳县首届“乡老议事会”的选举。根据《黑石城约法》草案,各府县将设立议事机构,由当地士绅、农会代表、商会代表和退伍军人代表按比例选举产生,负责咨询政事、反映民情、监督官吏。虽然初期权力有限,且人选需经督府核准,但这无疑是打破千年皇权专制、尝试基层自治的重要一步。
看着那些穿着各异、神情或激动或忐忑的代表们,凌风对身边的刘文泰说:“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给他们说话的地方,让他们参与管理自己的家乡,他们才会真正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来守护。”
刘文泰躬身道:“城主明鉴。此法虽古之未有,然确是凝聚人心之良策。只是……士林之中,仍有非议,认为此举有违圣贤之道。”
凌风淡然一笑:“圣贤之道,在于济世安民。若不能令百姓安居乐业,空谈道统有何用?且行之,待以时日,成效自现。”
傍晚,凌风登上山阳县城的钟鼓楼,眺望四方。远处,新军的操练号子隐约可闻;近处,屯垦点的炊烟袅袅升起;码头方向,船只往来穿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中原乃至江南的动荡衰败相比,这里仿佛已是另一个世界。
然而,他深知,这初步的安定繁荣,根基尚浅。外部强敌环伺,内部旧观念仍在,资源压力巨大,未来的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南洋的博弈、北方的僵局、南京的动向,任何一处的变故都可能打破这脆弱的平衡。
回到下榻处,凌风摊开一张新的规划图,上面标注着未来几年要重点发展的矿区、工坊、港口和移民点。要支撑一个真正的安定国度,需要更强大的经济基础、更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更稳固的国防力量。
“下一步,该着手解决粮食自给和能源问题了。”凌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