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王卓和朱高炽进来,马三宝暂停汇报,恭敬地向他们行礼。朱棣开口道:你们来得正好,三宝正在汇报远航的详细情况,一起听听我大明在海外开创的天地!
马三宝深吸一口气,继续用洪亮清晰的声音陈述,他的描述将殿内众人带向了那片蔚蓝的海洋:
托陛下洪福,依靠天朝的威仪,并严格按照东大专家提供的海图和航海技术,这次船队大小舰船二百多艘,官兵及随行人员两万八千余人,从刘家港启航,一路南下,访问了中南半岛和南洋各国。我们遵照陛下的旨意,传播大明国威,展示天朝德行。
他详细汇报着航程:所到的占城、真腊、暹罗、满剌加、苏门答腊、爪哇、渤泥等地,他们的国王和首领,有的亲自到岸边迎接,有的派遣重臣犒劳。”
“见到我们大明的巨舰如此雄伟,装备如此精良,货物如此珍贵,都感到敬畏,纷纷表示愿意永远臣服,加入大明主导的大中华自由贸易圈。他们已经与我们立约,允许大明在他们境内优先扩建港口,设立商站,并合作开发当地的丰富矿产,比如锡、金矿和香料等。
说到成果时,他的语气带着自豪:这次航行,官方船队坚持公平交易的原则,用我们的瓷器、丝绸、茶叶、铁器,换回了黄金、宝石、象牙、龙涎香和各种名贵香料。根据随行的东大经济专家估算,收获的价值已经数倍于出航的成本。”
“更可喜的是,随行的一百多艘民间商船,也借着这个机会进行贸易,都获得了丰厚利润。东南沿海的商人们无不感激陛下的恩德,在宁波、泉州等地自发为陛下建立生祠祈福。
他最后汇报了最具象征意义的成果:还有暹罗、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十七个国家,为了表示归附的诚意,特地派遣他们的王子或王室子弟作为质子,随船队来到大明。他们都仰慕中华文化的繁荣,请求进入大明的新式学堂,学习天朝的语言、典章制度和科学技术。
朱元璋听完这长达数月的远航汇报,龙颜大悦,忍不住拍手称赞:好!好!三宝!你们劈波斩浪,在万里重洋之外宣扬我大明国威,让各国既敬畏又感恩,络绎不绝地来朝见,这是了不起的功绩!朕很欣慰!
他略作思考,声音洪亮地宣布了载入史册的封赏:马三宝听旨!你功勋卓着,朕决定,加封你为内官监太监,官居正四品!总管宫廷事务,参与海事机要!另外,朕特赐你国姓,单名一个字!希望你能像这浩瀚海洋一样,稳重而和谐,永远守护我大明海疆的安宁,沟通四方,不辜负朕的期望!
马三宝——从这一刻起,历史将记住他的名字,郑和——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深深跪拜在地,声音哽咽却坚定:奴婢...臣郑和,叩谢陛下天恩!臣一定竭尽全力,报效陛下的知遇之恩,永远守护我大明的海疆!
朱元璋心情极好,甚至难得地开起了玩笑,他转头看向旁边的朱棣,打趣道:老四,看看,我这个老头子,好像一不小心,把你那个永乐大帝万国来朝的风头给抢了啊。你不介意吧?
朱棣能说什么?只好连忙躬身,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苦笑,回答:父皇说笑了,儿臣不敢。大明威震四海,万国来朝,都是父皇圣明,天命所归,儿臣身为太子,深感荣幸,只有敬佩的份。
朱元璋哈哈大笑,似乎意犹未尽,又抛出一个话题,故意拉长语调:本来嘛,我看着这开疆拓土、万国来朝的武功搞得这么热闹,想着文治方面也不能落后,是不是该下旨,召集天下文人,把修撰旷世典籍的事情也办一办...…比如《洪武大典》?
他话还没说完,朱棣心里就咯噔一下,脸上虽然强装镇定,眼神却不自觉地流露出紧张。活爹啊!这开疆拓土的武功您立下了,万国来朝的盛况您开创了,要是再把修撰典籍这等彰显文治、造福后世的大事也包办了,儿子...儿子将来继位后,史书上还能留下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功绩啊?这份心思,他自然不敢说出口。
朱元璋把朱棣那微妙的表情变化都看在眼里,故意停顿了一下,吊足胃口,才慢悠悠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