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今天怎么起这么早,原来是等贵客呢。”她往林小满手里塞了个苹果,苹果上还带着片叶子,“刚从院里树上摘的,甜着呢,给孩子留着。”
“婶婶好。”林小满接过苹果,指尖触到苹果上的绒毛,心里暖烘烘的。
“快坐快坐。”婶婶把笸箩放在八仙桌上,拿起根豆角择起来,“中午就在家吃饭,我给你做红烧肉,老周说你在岛上少吃着肉。”
“别麻烦了,婶子。”“不麻烦!”周婶摆着手,眼睛笑成了缝,“你娘当年救老周的时候,那才叫麻烦呢。在礁石滩守了三天三夜,把仅有的干粮都给了伤员,自己嚼海草充饥。这点肉算啥?”
林小满心里一酸,从帆布包里拿出木盒:“婶子,这是岛上渔民换的海马和燕窝,您和首长补补身子。还有这个,”她又掏出用油纸包着的海浪花糕,“是张师傅新烤的,加了点蜂蜜,更耐放。”
老首长打开木盒,看见红布包着的燕窝,突然叹了口气:“他拿起一块海浪花糕,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慢慢嚼着,眼睛亮起来,“就是这个味儿!带着点海苔的咸,面又发得软和,比城里点心铺的强多了。”
“张师傅说,烤的时候得用松木火,初时大火定形,再转小火慢烘,火候差一点都不成。”林小满想起张师傅教她烤糕时的样子,烟袋锅在灶门口磕了磕,“丫头记住,火跟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
老首长点点头,指着墙上的一幅画:“你看那画的是黄河,当年我跟着部队过黄河,就靠老百姓给的窝窝头充饥。现在日子好了,可不能忘了那时候的味。”
画里的黄河波涛滚滚,岸边的芦苇被风吹得弯了腰,却透着股韧劲。林小满看着画,突然觉得海晏岛的浪和黄河的水,其实是连着的——都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太阳爬到房檐时,周婶已经把豆角择完了,正蹲在院里的水龙头下洗菜,水“哗哗”地流,在青石板上溅起小水花。周老首长领着林小满在院里转,指着角落里的一小块地:“这是我开的菜园,种了豆角、黄瓜、西红柿,都是自己吃的,没打农药。你要是住得近,常来摘点,比菜市场的新鲜。”
菜园用竹篱笆围着,篱笆上爬着几棵牵牛花,紫的、蓝的,开得热热闹闹。黄瓜架上挂着几根嫩黄瓜,顶着黄色的小花,像刚出生的娃娃。“这土是我从郊外拉来的,掺了点沙子,跟咱岛的土不一样,得慢慢养。”周老首长摸着一棵西红柿苗,叶子上还沾着他的指温,“就跟人一样,到了新地方,得慢慢适应。”
林小满点点头,心里琢磨着该给张师傅写封信,问问岛上的菜种能不能在京市种。“谢谢您,首长。我还想着,要是能在学校附近找块地,种点海晏岛的海菜,说不定能做成新的糕点。”
“好想法!”老首长眼睛一亮,“我认识农科院的老郑,他研究蔬菜种植的,回头我带你去见见他。说不定真能让海晏岛的海菜在京市扎根。”
两人回到正房,老首长从抽屉里拿出个信封:“你上学的事都安排好了,宿舍是个单间,靠着操场,晚上能听见孩子们读书,不吵。宛宛的入学手续,我跟附小的王校长打过招呼了,他说今天去就能办,还特意给留了个靠窗的座位。”
林小满接过信封,指尖有点发颤。她原以为要跑好几天才能办妥的事,老首长轻描淡写就办好了。“这……这太麻烦您了。“麻烦啥?”周老首长摆摆手,从书架上拿下本书,‘娃娃们有出息,比啥都强’。他把书递给林小满,是本《唐诗宋词选》,封皮有点磨损,扉页上写着“赠小满 勉之”,字迹苍劲有力。“这是我年轻时候读的,你拿着,没事翻翻。中文系的课,得多背多记,跟烤糕一样,得下功夫揉面。”
林小满捧着书,像是捧着块暖烘烘的糕。她想起在海晏岛教大家认字时,用树枝在地上写“人之初”,宛宛趴在旁边,用小石子跟着画。那时她就想,要是有本真正的书该多好。
“对了,赵铁柱那小子呢?”老首长突然问,“他考上农业大学,我托人给他也安排了宿舍,跟你离得不远,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