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每次任用宰相都是经过了你们的公议,如今看来你们当初的眼光也是有问题啊!”
赵祯这一句话把吴中复顶得是哑口无言。
得知自己被御史接连弹劾且还是当着皇帝的面遭人弹劾,粱适立马就坐不住了,他上疏请求与马遵等人当面对质和辩论,他要当着皇帝和所有两府大臣的面前为自己的声誉而战。
这帮御史可没有闲工夫跟粱适搞什么辩论大赛,他们纷纷以书面的形式向赵祯上疏揭粱适的罪行。
概括起来,粱适犯有四件“大罪”
:光禄少卿向传师和淮南转运使张可久因为贪赃本应罢黜,但粱适却只是将他们降官了事;因为得了商人的好处,粱适奏请朝廷对其予以恩泽;接受张掞的行贿而将其升官为三司副使。
除了上面这三件事,最后这件事才是对粱适最有伤害性的。
言官们指责粱适的亲族子弟刘宗孟与商人合伙贩卖官茶但却未能按时缴纳茶款,所以需加倍缴纳滞纳金,这笔钱加起来是十四万贯。
然而,粱适为了让其少缴纳滞纳金便将负责彻查此案的盐铁副使李虞卿给派到陕西去清点刑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着手下的小弟们如此卖力,御史中丞孙拚也在这时候去给赵祯吹风:“陛下,粱适当宰相既不能领袖百官也不能管好他的家小,现在外界对他可是议论纷纷,你如果不罢免了他,那这事恐怕会越演越烈啊!”
也是可怜了粱适这个官迷,他本希望能靠着当庭辩论为自己洗刷诬名,可他还没等到这个机会就被罢免了宰相之位,而他的新岗位则是郑州知州。
我为什么要说粱适可怜呢?原因就在于这帮言官这一次确实有些做人不地道,上面那四件粱适的罪状里前面三件都是事实,但这些人都是基于猜测给粱适定的罪,粱适的所有行为其实都是走了正常且合法的流程,至于受贿完全就是他们的臆想。
最让粱适感到欲哭无泪的是,言官们指责他的亲族子弟贩卖官茶一事完全就是血口喷人,因为那个刘宗孟不但没有参与茶叶的贩卖,而且他和粱适根本就没有什么亲戚关系。
这件事完完全全就是言官们听了外面的传言给粱适定了这么一个“不缉子弟”
的罪名。
无奈的是,赵祯在没有查证清楚的情况下就下达了罢免粱适的制书。
也就是说,即便还给粱适清白,但他的宰相乌纱帽也不可能再给他重新戴上去了。
粱适丢官让一些人很是愤怒,这些人便是宫里跟粱适关系交好的公公们。
他们对赵祯说道:“御史们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地冤枉当朝宰相,如此下去谁还敢当这个宰相?所以,陛下你应该对这些风闻言事的御史予以惩戒。”
既然案情已经真相大白,赵祯也觉得御史们这次实在是做得有些过分。
于是,参与弹劾梁适的三位御史纷纷落罪:殿中侍御史马遵外放为宣州知州,吕景初贬为江宁府通判,吴中复贬为虔州通判。
诏令颁下,知制诰蔡襄却拒绝草制,他认为这三人无罪。
但是,朝廷又不是只有你蔡襄一名知制诰,可这些人也都拒绝草制。
然而,这难不倒这些公公们,他们绕过皇帝陛下的这些不听话的秘书,转而直接把诏令交给了中书省,陈执中当然对诏令言听计从,这三名御史就此集体外放出京。
御史中丞孙拚当然要为自己的小弟说话,可他在赵祯面前磨了半天的嘴皮子却毫无用处,他再又以辞职威胁赵祯,誓要让其收回成命,可赵祯还是不同意。
翰林学士胡宿也因此事请见赵祯,目的仍然是想让马遵等三人留在京城,结果仍然是碰了一鼻子的灰。
为了补梁适的宰相空缺,赵祯将参知政事刘沆给提拔为了陈执中的副手担任次相。
话说这梁适在离京之后倒也没有萎靡不振,宋朝的宰相被下放为地方官实在是算不得什么稀罕事,而且以前宰相的身份到地方任职反而是爽得不行。
有鉴于西北的秦州再又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