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倒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改革,他只是建议在这方面的分配上要做到平均,不能出现官阶同级但职田规模却不同等的现象,而对于没有职田的官员则必须尽快予以放。
范仲淹的想法是好的,他觉得这样可以增加官员的综合收入和干活的积极性,也能在某种程度上防止腐败的滋生,甚至可以锻炼一下身体,但具体的效果怎样这里却不好评断。
六、厚农桑。
这一条不做细说,简单说就是鼓励地方大力展农桑并治理水患和修缮水利设施,而且也要将农业的展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
七、修武备。
在这一条里范仲淹长篇论述了宋朝当下的军事状况,但中心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改变宋朝目前的募兵制度。
宋朝的军人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吃皇粮的人,他们只负责练兵和打仗,所有的费用和物资均由国家解决,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军人,范仲淹的改革措施就是实行“府兵制”
。
范仲淹认为应该给军队放土地,每年让这些人三季种地一季练兵,自己养活自己,自己赚钱自己花。
唐朝军队为何会有强的战斗力?唐朝各地的藩镇为何都能独霸一方或是独当一面?背后的根源就在于他们实行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但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军队可以自给自足,钱袋子和粮袋子都在军队自己的手里攥着,如此朝廷就不好掌控他们。
范仲淹的出点是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欲望,毕竟眼下西夏和辽国都欺负到家门口了,虽然募兵制让宋朝牢牢地将军队掌控在朝廷的手里,可这种政策只适用于和平时期,在遭遇外敌强势入寇的时候这个政策就应该改一改,意即此一时彼一时。
他的言外之意就是,等到把西夏和辽国的威胁都解除后还可以再恢复募兵制。
可叹的是,范仲淹此举其实犯了宋朝皇帝的大忌,牢牢把握军队的控制权可是宋朝皇帝的祖宗家训,范仲淹这样做从根本上就侵犯了宋朝皇帝的底线。
另外,如果宋朝开始实行府兵制势必会让军队和武将的话语权得到空前增强,这对文官集团来说实在是一个天大的噩梦。
想想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将集团是何等的嚣张跋扈,而文官集团又是何等的寄人篱下,如今文官全面压倒武将的形势岂能如此轻易地被扭转?也正因如此,这一条新政措施不但被赵祯反对,宰执集团里的人也是集体反对,它最终胎死腹中。
八、减徭役。
范仲淹在这里提出了精简全国各地行政机构的措施。
具体而言就是将全国各地的那些人口较少的小县合并为一个县,从而减少全国的行政机构和官员数量,然后再将各地节度使的使院与州府的州院加以合并。
但是,即便精简了行政机构以及合并了职能相叠的官署衙门也依然需要有老百姓为政府“出公差”
,范仲淹的办法就是将这些鸡零狗碎的繁杂事务交由各个州县的驻军去承担。
凡此种种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减少老百姓的各种杂役和徭役,从而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农业生产。
九、推恩信。
宋朝这么多年来下诏大赦天下以及减免各地赋税的举措不胜枚举,然后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往往在施行的过程中有违圣意。
如此一来,朝廷的恩德并不能泽被苍生,老百姓的负担也丝毫没有减轻,反而还会对朝廷心生不满和怨言,长此以往必然大失民心。
范仲淹建议朝廷每次有政令下都需派出监察官员前往各地勘察政策的落实情况,对于执行不力的官员予以问责和惩处。
十、重命令。
这一条范仲淹所针对的问题是朝廷所颁行的法令和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执行不到位甚至是拒不执行的现象,而朝廷在这方面也存在着朝令夕改、政策制定不够严谨的问题,这就会导致朝廷的威信受到挑战。
皇帝和朝廷的威严一旦荡然无存,那么下面受苦的必定是黎民百姓。
范仲淹建议以后在制定各种政策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