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可是,赵祯却只能在严守底线的同时尽量满足李元昊的各种要求,但李元昊反而更加趾高气昂,于赵祯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耻大辱?终于,他愤怒了,他拍案而起!
公元1o34年9月,也就是吕夷简彻底退休以及李元昊杀掉野利兄弟的同月,赵祯在召见已经组建了半年的新一届两府大臣时无不震怒地说道:“你们这些人个个都自诩有经天纬地之才,都自诩有治国理政之能,可你们看看如今的这个天下,辽国人和西夏人都欺负到家门口来了,可你们又是怎么应对的?朕就想问问你们,当今之计你们何以为政?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大宋挺起腰杆?你们不是都能说会道吗?现在就请各位好好地说一说吧!”
在场的两府高官们面对赵祯的责问是哑口无言,只能是跪地自称有负圣恩,但赵祯要的不是这个。
退朝之后,身为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对同僚说道:“陛下用我等治国虽然有革新之意,但我朝积弊甚深非朝夕可变,此事得需从长计议才行。”
换言之,满朝公卿根本就没想过这事,他们全都是一群只顾低着脑袋忙手头活儿的近视眼。
因此,当皇帝要他们提出富国强军的办法时,他们全都噤若寒蝉,他们能做的就是下朝之后回到家里去苦思冥想。
几天之后,赵祯再又以书面的形式催促这些人赶快交作业,但这些大佬们的回答是:如此重大国事我们还在精心酝酿之中,还请陛下再稍等几日。
又是几天过后,赵祯直接把这帮人叫到跟前,然后给这些人搬来了凳子和书案,而且桌子上面纸墨笔砚全都一应俱全。
“朕的爱卿们,已经过去好些天了,现在你们就当着朕的面开始写!”
赵祯的这番言行已经证明他现在很是震怒了,而这帮大宋精英们还是选择了藏拙,他们没一个人敢坐上去,因为他们还是写不出来,他们的定国安邦之策还在酝酿中。
这一天,赵祯的脚下再又跪倒一片:“陛下,请容臣等回去之后再酝酿几天,然后我们一定给你写出个一二三四!”
数日之后,大宋的这几个精英当中的精英终于是陆续交卷,但其实真正去做这件事的人不过就是参知政事范仲淹以及枢密副使富弼和韩琦。
宰相晏殊和章得象以及枢密使杜衍此时都是一把老骨头,就等着哪天退休拿养老金,什么改革和新政这种事对他们来说早已是力不从心,而且人家也没那个精力和兴趣。
说得难听一点,这些老家伙们不过是在混吃等死而已。
史书单独将范仲淹的奏疏详细罗列,这里面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范仲淹的这十条建议有九条最后都被仁皇帝陛下所采纳并逐一颁布贯彻和执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范仲淹这次所陈述的十条新政到底都有哪些内容:
一、明黜陟。
范仲淹的新政先要改革的就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
在这之前,宋朝的官场实行的是定期升迁制度,文官每三年升一级,武官每五年升一级。
意思就是,哪怕你什么也不干,每年只管收粮收税,只要你没有大的过失就铁定升官。
长此以往,大宋的官场也就形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继而坐等升官的习气和氛围。
范仲淹提出的办法就是废除这种以资历论升迁的常规,转而改用考核和监察制度来对官员进行升迁和任免,以此杜绝懒政和不作为的官场混子现象。
这个政策的精髓其实是在考课院身上,作为负责专门考察官员政绩的机构,考课院之前几乎形同摆设,他们考察官员的唯一标准就是在任期间是否有过失行为,如果没有,那么三年或五年一到铁定升官。
范仲淹这一改就重新确立考课院对官员的考核标准,从此以后某人想要升官先看的不是他是否犯错,而是此人在任期间是否有利国利民的善政。
从此,无过便是功这条升官铁律便被扔进了臭水沟。
二、抑侥幸。
此项新政所针对的对象是宋朝数量庞大的官宦子弟。
在之前讲述赵恒封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