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许给辽国人一个“纳”
字,此事就此尘埃落定。
不过,细看两国的国史,此事还另有蹊跷,关于这个名分的问题双方其实各执一词。
在宋朝方面坚持认为在誓书里是加了一个“纳”
字,但在辽国方面却说誓书里加的是一个“贡”
字,这是蕃国和属国对宗主国进献财物的专用之词,是一个比献和纳还要屈辱的字眼。
具体的真相如何如今不得而知,因为在双方所执的国书里并未提及此事,这个双方都在较劲的名分只写进了誓书里。
当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带着每年又可以从宋朝手里多收二十万贯岁币的誓书赶回辽国时,赵祯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是落了地。
辽国这个最凶恶的厉鬼终于是消停了,而且这个大魔头还答应帮忙摆平李元昊,如此一来大宋不久又将迎来又一次的天下太平。
至于这一次又多给了辽国人二十万贯钱财,但相比自己老爹给的那三十万,他赵祯这次可是少给了十万,而且这二十万还附带有让辽国搞定西夏的附加条款,这看上去怎么都是很划算的一笔买卖。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澶渊之盟时,辽国的三十万是怎么得来的?那是经过在保州和瀛洲等城池下面浴血奋战甚至是死伤惨重才得来的,那是在澶州城外用自己全军主帅萧挞凛的项上人头才换来的,可耶律宗真得到的这二十万又是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呢?不过就是一句威胁和恐吓,耶律宗真只是坐在帐篷里动了动嘴皮子瞪了瞪眼就得来的。
后世在提到这次的庆历增币事件时都把黑锅甩给了吕夷简和晏殊等人组成的宋朝宰执集团。
面对辽国的威胁许以婚嫁或增币的人是宰执集团,具体的增币数目也是宰执集团定的,多给十万让辽国约束西夏还是宰执集团的人干的,就连许辽国一个“纳”
字从而降低了宋朝的国格和身份这事也还是宰执集团干的,而且史官还指名道姓地说干这事的人就是身为副宰相的晏殊,但对身为皇帝的赵祯在这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起的作用却丝毫不提。
后世的封建帝王以及他们的大臣不提,史官们也不提,后世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和学者也不提,他们能提到的就是赵祯是千古仁君。
请问:这是为什么?为尊者讳吗?这是把赵祯当成空气了吗?吕夷简就那么嚣张竟然可以擅自决定皇帝女儿的命运?此时已经三十好几的赵祯是早已亲政的皇帝,他才是最后拍板的人,他并不是一个傀儡皇帝,此事他怎么可能脱得了干系?
有功劳便是皇帝的,有黑锅就是臣子的,有了成绩都是因为领导英明,出了事就是下面的人太混账。
这种现象并非宋朝独有,而是我们这个种族的精英文化圈所一直传承的“美德”
。
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明明宋朝只需用十万贯就能让辽国不再闹腾,然后就可以专心去对付西夏,可为了让西夏也不再闹腾,宋朝没想着如何去打服西夏,而是主动提出再加十万贯钱财让辽国帮忙去摆平西夏。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宋朝就是在贪图苟安,只要能够用钱买来安宁,哪怕我受点侮辱也是毫无所谓的,像汉唐皇帝那样受了屈辱后立志雪耻的事在赵祯的身上并没有生,而且这种事还可以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黎民百姓免遭战祸而甘愿个人受辱,所以朕才能谓之以仁也。
最让人无话可说的是,从宋朝手里拿到每年可以多拿二十万贯钱财的书面承诺书以后,辽国便开始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西夏此后也确实接受了辽国的调停再次向宋朝表示臣服。
然而,李元昊被自己的儿子给送上西天之后,在随后的这半个多世纪里西夏却是屡屡扰边甚至他们的皇帝和皇太后还亲自领兵进犯宋境,但宋朝每年多给辽国的这二十万贯岁币却是一直交到了辽国灭亡为止。
或许,在决定每年给辽国增加二十万岁币的时候,赵祯的内心也是痛苦的,屈辱的,甚至对天誓会在未来的某天让辽国人加倍奉还,但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