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惮了。
换了别的帝王,面对拥有这等权势且敢于跟自己对着干的臣子或许早就挥刀子砍人了,即使这个人是皇族兄弟也照杀不误,可谁让宽厚仁德的大宋太祖陛下不是唐太宗呢?
皇家无亲情——这是后继的帝王们都引以为戒且甚至会亲身体验的残酷现实,但对于开国之君来说他们却要用血泪乃至是自己的生命去诠释和领悟这一点。
另一个可以说明赵匡胤有意要打压赵光义的证据在《宋史太祖本纪》里可以找到一丝线索,那就是在给赵光义的府中建好水池之后,赵匡胤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先后三次去了赵光美的家中。
这可不是什么兄弟间的串门,而是一个帝王主动到臣子的家里去而且是一个月里先后去了三次,这在古代是何等的尊宠?而且,我们同样也得注意当下的这个政治背景和环境,我们是否可以将此理解为赵匡胤准备着力培养赵光美来制约赵光义呢?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是我们的事后分析,我们甚至连他们兄弟之间都说了什么都是无从而知,更何况即使他们说了什么也不会被史书明文记录,因为未来的那位太宗陛下绝对不会允许!
不管是在《宋史》还是在各种版本的《资治通鉴长编》里,有关于这段时期的一些敏感史料和人物几乎都没有踪迹,尤其是赵光义在从洛阳回到开封后几乎就处于消失和隐身的状态。
在史书里,这段时间的赵光义简直安静得不能再安静,而他反对迁都的事似乎也就这样过去了,赵匡胤也似乎没在这方面再动过任何的心思。
我们姑且相信这种说法,但就算这事真的翻篇了,可面对赵匡胤的种种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作为一个在权谋之道上把赵匡胤远远甩出几条街的顶级权谋家,赵光义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不可能就那样安安稳稳地等着某一天被他的大哥给他来一个安乐死。
赵光义肯定会反抗,对于赵匡胤的反制他会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应,至于具体他都运用了哪些手段我们却无从而知,因为它已经被永远地埋进了历史的长河里。
每当我在面对这段历史的空白时总是有一种很强烈的压抑感,这种感觉就好像天塌了下来,然后你整个人就无法动弹,你甚至没法产生任何的情绪,因为你的所有挣扎和意念在如此强大的不可抗力面前都显得毫无意义。
在我个人看来,抹平一段历史就如同杀人之后对其毁尸灭迹,你连一点尘埃都现不了,这种压抑没有任何语言和词汇能够描述。
这就是历史的悲哀之处,当最高统治者决定抹平一段历史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阻挡这一切的生。
如前所言,赵匡胤很有可能认为自己可以通过一种很温和的手段慢慢培植起一支甚至多支可以与赵光义相抗衡和制约的政治力量,这种思维和策略就注定了他不会对赵光义及其势力采取雷霆手段予以剪除。
赵匡胤毕竟是平民出身的皇帝,骨肉同胞之情在他手里的分量举重若轻,可以说只要赵光义不主动向他亮出利刃,那么他就绝不会动赵光义一根汗毛。
更重要的是,他或许至死都不会想到自己手拉着手将其带大的二弟有朝一日会对他骤起杀心。
遗憾的是,这位宋朝的开国之君低估了他的二弟。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冒险精神的野心家和权谋家,赵光义怎么可能任由他人决定自己的人生?试问:假如你是赵光义,当你现有人试图将你慢慢地变成一个废人,那么你会如何抉择?毫无疑问,你会反击,而且是趁着自己的力量最为强大的时候起反击,而不是当自己山穷水尽之时再拼死相搏。
这就是赵匡胤的失算之处,也是他这一生所犯下的最大的且无可挽回的一个错误:他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运筹帷幄之中,殊不知他的二弟是一个可以为了自己的野心和抱负而押上人生全部赌注的狂热的赌徒,他不认为赵光义真的会有那个胆,可未来的太宗皇帝真的有那个胆并敢于孤注一掷。
家事国事天下事,身为一国之君的赵匡胤当然不会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在自己的二弟身上。
在破坏了赵光义府邸的风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