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嗓音透过话筒传得很远:“谢谢大家来参加今天的发布会。这部《女医圣慧德公主传》,是根据瓦太慧艳的亲身经历改编的,而我们现在所在的济源堂彝医馆,就是当年她和母亲瓦尔丽女士共同经营的地方。从1682年,避五金灾荒,举家西迁金州,到后来母女二人一起将医馆规模扩建成三千多平,也就是如今的规模。我们拍这部剧,就是想把这些载入史册的真实故事,重新讲给大家听。”
桃姐说完,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主持人把话筒转向台下:“接下来是提问环节,各位媒体朋友有什么问题,都可以举手提问。”
第一排的男记者立刻举起手,得到允许后,他站起身问道:“请问珂珂姐,这是您第一次担任总导演,和之前当演员相比,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另外,您今天穿的礼服配银色高跟凉鞋特别精致,是专门为发布会定制的吗?”
我接过话筒,笑了笑,是时候发挥三寸不烂之舌的好功夫了。
“最大的感受啊,当然是负责幕后与负责台上台下的关系啦。导演嘛,顾名思义,指导演戏。之前演员呢,就是负责这个台上的,得听导演的话啊,导演说,按剧本走,那就得按这个流程,总的来说,一个是协调方面的,而一个呢,就是只需要专注于演戏。我之前基本也都是这样,记几句台词,了解一下角色的相关形象,然后演出来差不多就可以了。现在这份工作对于我来说也算是一个新的挑战、新的尝试吧。嗯,那么关于的穿着嘛……”我顿了顿,看向桃姐,接着说道。
“也没啥特别,没啥新奇的。公司安排的咋安排,我咋穿呗,就是这高跟鞋,穿着脚凉飕飕的,都是工作,没办法,你们也辛苦,那么接着继续问吧,我的回答就这样吧。还是老规矩,剧情方面,我一概不透露,敬请期待吧!”
台下又有位扎着马尾的女记者举手,她的问题指向瓦太慧艳:“瓦太慧艳女士,您作为故事的亲身经历者,刚才提到展架上的老合影时间标错了,能再跟我们说说您50岁生日那天的细节吗?有没有什么让您印象特别深的事?”
瓦太慧艳接过话筒,眼神亮了亮,语气也变得温柔,这模样,倒和她平日的大大咧咧截然相反。
“哈哈,其实也没什么。该说的细节刚才也有了,其实当天吧,我阿爹,也就是你们熟知的光复帝,本来是给我准备了一个宴席的,当时顾着医馆里的状况就只能直接去了,毕竟当时手里带着好几个徒弟嘛,从交给人家那些小学徒不太放心的,哈哈。当时啊,咱们的医疗条件虽然也不像几千年前那样的落后简陋,但整体上呢,这个工作效率还是没有现代医学这么高超。尤其是,就看一个病人啊,就得遵循那个望闻问切,一步一步走流程,然后再开方子,耗的时间就比较长,一天下来其实也看不了多少个。”
那名记者点了点头。大概还记录了了解到的情况。
接着,又有记者把问题抛给拉天承:“拉天承先生,您是载入史册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瓦太女士的丈夫,在还原角色时,是如何平衡‘科学家’‘官员’和‘丈夫’这三个身份的?”
拉天承接过话筒,先是练了一下,现在是在酝酿语言。我本以为这个平日里看着有些木讷的大发明家,口才方面稍有欠缺,可人家牵了牵嗓子,郑重的说道。
“其实我一直都认为这三个身份我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关于我的事情,书上说过的也总是那么三言两语,因为大家也都不会刻意的去了解咱们当时的那些真实记载。你们所熟知的我,也许就是那个朝堂、家庭、事业三不落的完美劳模吧。事实却恰恰相反,当年,我是家中三郎,大哥和二哥不太争气,阿爹就把希望寄托于我身上,而我阿爹呢,作为咱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工巧艺样样精通。而我继承了他的一部分手艺,也学到了更多关于这个科学方面的知识。后来就中了个进士,到朝堂里当了官。当时与朱罗的战争刚刚结束,朝堂筹备着下一步的军事改革,这个任务呢就落在了咱工部身上,后来也是为了各种科研事业,经常性的给泡在研究室里。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