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交代的事情办好。” 秦思齐心里清楚,自已这样没有根基的农户,真正的立身之本,是能力和实绩。
秦思齐草草用了些秦明慧端来的清粥小菜,便径直走进了书房。他需要将脑海中关于运河整治的思路,尽快整理成文,交给李尚书。
铺开宣纸,磨好墨,他沉思片刻,便开始落笔。所谓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要给上级和同僚留下发挥和补充的空间。
如此巨大的工程,最终的决策和首功,必然属于皇帝和李尚书那样的重臣,自已人微言轻,能献上策略已是难得,若事事都想揽功,反而会惹人嫌恶,甚至招来祸端。
“大功劳轮不到自已,就没必要事必躬亲。留点事情给别人做,放过自已,辛苦别人…” 藏拙,有时比显能更重要。
因此,他写的这份策略,侧重于宏观框架和关键节点的思路,提出了引水济运如利用南旺湖等水柜、分级设闸、拓宽清淤等核心原则。
并对可能遇到的难点如水源调配、民夫组织、资金筹措等意见故意出错。对于非常具体的工程数据、物料清单、详细预算等,秦思齐可不会傻乎乎跑去翰林院和工部查,而是大多一笔带过。
这些细节,正是留给工部那些专业属官和具体经办人员去填充,展现各自的价值。而自已主要展现见识和格局,给上级和同僚留下了发挥的空间,不显得咄咄逼人,掌控欲强的人设。
即便如此,当他停笔时,洋洋洒洒也写了二十多页。吹干墨迹,仔细装订好,他满意地点点头。这份东西,既足以向恩师展示自已的思考深度和务实态度,又不至于过于越位。
做完这些,已是午后。秦思齐惬意地泡了一壶清茶,坐在窗边,慢慢地品着。茶香袅袅中,他又不自觉地开始盘算起自已的经济状况。自已带的几百两,在京城这地方,着实不禁花。房租、日常嚼用、同僚之间的应酬…必须精打细算才行。
“看来,得想办法开源节流了。” 他暗自思忖。或许…也该给赵伯父写信,问问茶叶今年的收成如何?
自已也要跟其他翰林看齐,否接一些不违反规定的文字活计?比如为人代写碑文、寿序?翰林官文笔好,这在京中也是一项收入来源,只是需要寻个稳妥的门路。毕竟皇帝的密探无孔不入。
阳光透过窗棂,荣耀的背后,是现实的压力和琐碎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