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众人又在偏房打扮一番。换上衣服准备跨马游街。
内侍一边为他整理衣领,一边低声赞叹:“秦大人好生气派,这探花袍服穿在您身上,比画里的神仙还要俊朗三分。”
秦思齐躬身道:“多谢公公谬赞。”随后把钱袋子全塞入内侍手中。
内侍神不知鬼不觉收起:“老奴在宫中四十余年,见过的探花郎不少,如秦大人这般年纪轻轻又品貌非凡的,却是头一遭。”说着,他为秦思齐正了正乌纱帽,退后一步端详,满意地点点头。
秦思齐转向一旁的铜镜,镜中的少年身着深蓝官袍,银带束腰,乌纱帽两侧展角平整垂下。
换上御赐袍服的三鼎甲,与其余二甲、三甲进士汇合。所有新科进士皆已换上了相应品级的蓝袍乌纱,一时间殿前广场上一片蓝色的海洋,在阳光下蔚为壮观。
庞大的队伍在礼官引导下,浩浩荡荡前往国子监孔庙。
文庙之内,古柏参天,千年松柏苍劲挺拔,见证着无数士子的荣耀时刻。这里进行的释菜礼,是千百年来士子对至圣先师孔子表达最高敬意的仪式。
香烟缭绕,钟磬悠扬,在主祭官的带领下,全体新科进士向孔子像行四拜大礼。
行礼时,他的目光不经意间瞥见孔庙梁柱上悬挂的先贤匾额,其中学达性天四个鎏金大字格外醒目。
释菜礼最为核心的环节,是题名碑林。国子监的碑亭内,立着历科进士的题名碑。这些石碑默默记录着王朝选拔英才的历史,每一块都承载着无数士子的梦想与荣耀。
礼官高唱:“请一甲进士题名——”
状元陈文翰率先上前,从礼部官员手中接过一支象征才思与荣耀的雁翎笔。笔杆由上等紫竹制成,笔头选用大雁最长的翎毛,象征着士人如候雁般守信重节。在那光洁的石碑上,于最新一科的最顶端,写下“第一甲第一名 陈斋翰 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陈文翰落笔时手腕极稳,墨迹浓淡相宜,显示出多年苦练的功底。写毕,他轻轻搁笔,退后一步。
随后是榜眼张汝霖,他亦上前,在陈文翰之名下方,写下自已的籍贯姓名。张汝霖出身书香门第,曾祖父、祖父皆中过进士,唯独其父止步于举人。如今他高中榜眼,不仅光耀门楣,更弥补了父亲一生的遗憾。字迹秀逸流畅,如行云流水,引得旁观的几位老翰林微微颔首。
最后,轮到了秦思齐,步至碑前。手握御赐雁翎笔,在金榜题名碑上书写自已的名字,人生际遇之奇,令人感慨。
他悬腕运笔,在那冰冷的石碑上,清晰地刻下自已的荣耀:“第一甲第三名 秦思齐 湖广武昌府恩施县”。题名完毕,二甲第一名(传胪)及之后的进士,则按序集体署名。
周侍郎再次上前,高声道:“礼成——新科进士出宫游街!”
按照规制,唯有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可从皇宫中轴线的正门出宫,这是属于一甲的荣耀。其他进士则需从两侧的掖门而出。陈文翰在前,秦思齐和张汝霖并肩而行,迈向那扇平日只有皇帝才能通行的正大门。
穿过深深的门洞,外面早已人声鼎沸。顺天府尹亲自等候在门外,见三人出来。
顺天府尹笑着说道:“恭喜三位!马已备好,请随本官来。”目光在秦思齐脸上多停留了片刻,似乎也被这少年的俊朗所吸引。
宫门外,三匹骏马早已备好。状元陈文翰骑的是御赐白马,配着金鞍红辔,神骏非凡;秦思齐与张汝霖则分骑两匹青骢马,马鞍上铺着锦垫,辔头上系着红绸。
陈文翰率先上马,动作利落。张汝霖随之而上,姿态优雅。秦思齐抓住马鞍,一跃而上。上马姿态潇洒自如,引来一阵喝彩。
“人靠衣冠,马靠鞍。秦探花这一身打扮,真真是面如冠玉,目若朗星啊!”礼部一位官员低声对同僚说道,声音虽小,却恰好能让秦思齐听见。
秦思齐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他下意识地挺直腰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