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的声音在光幕中回荡,带着几分戏谑:【各位,你们知道在古代,一个画师的地位如何吗?
在昭文帝之前的朝代,画师大多被视为“匠人”,虽然技艺精湛,却难入士大夫之眼。
即便是为宫廷作画的画师,也多被视作“供奉”,地位远不及文官。但这一切,在昭文帝时代发生了改变!】
【接着,昭文帝直接给顾浩发了个“官方offer”——特聘为宫廷画师,食俸禄,享官身!
这是什么?这就是识才、爱才、惜才的神仙老板啊!】
博主继续解释道:【这里要给大家说说古代的宫廷画师制度。
早在周代就有“画史”这个官职,唐代设立翰林图画院,宋代更是将画院制度发展到了极致。
画师按照水平分为待诏、祗候、艺学、画学正等不同等级,享受相应的俸禄。
顾浩这一下子,可是直接从民间画师跃升为体制内的人了!实现了的阶级的跨越。我实名羡慕啊!!!】
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虽然并非正式朝会,但几位恰好在此议事的大臣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抚须点头,低声道:“太子殿下此举,彰显容人之量,亦显重才之心,实乃明君之兆。”
另一位大臣附和:“不错,千金买马骨,天下贤才闻之,必竞相来投。”
朝堂之上,弥漫起一种对君主胸襟的赞许氛围。
【不过,】博主话锋一转,【欣赏归欣赏,昭文帝还是对顾浩提出了一个要求:此画原稿,需得销毁。
毕竟天子真容,尤其是这般带着仙气儿、不那么“正统威严”的形象,不宜流落在外,恐生事端。】
博主解释道:【这个要求其实很合理。在古代,皇帝画像的管理非常严格。
比如《明史》中记载,明朝宫廷设有专门收藏皇帝画像的南薰殿,由太监专人管理,外人不得窥视。
清朝更是规定,皇帝画像只能由宫廷画师绘制,严禁民间私藏、私绘。】
【听到这个决定,刚才还因为得到官职而欣喜若狂的顾浩。
当场就表演了一个什么叫“猛男落泪”,“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抱着画轴不撒手,声泪俱下:】
博主惟妙惟肖地模仿着顾浩的哭诉:【“陛下!三思啊!此画虽描绘陛下仙姿,然亦是臣毕生心血所聚,灵感巅峰之作!
它、它就跟臣的命根子一样啊!毁了它,无异于剜了臣的心肝啊!”】
画院里,那些年轻气盛、崇尚艺术的画师们听到此处,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扼腕叹息:
“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啊!视作品如生命!”
“为了艺术,敢于在君王面前据理力争,顾圣之风骨,吾辈楷模!”
他们对顾浩的敬佩之情,瞬间又攀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博主感叹道:【这种艺术家的执着,古今皆然啊!
据说唐代画家吴道子在完成《地狱变相图》后,也是久久不愿交出,每日对画沉思。
明代画家徐渭更是曾在画作上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对作品的珍视。】
【昭文帝大概也是头一回见到有人为了幅画在自已面前哭得如此真情实感、涕泗横流。
看着顾浩那副痛彻心扉、仿佛真要随画而去的模样,终究是心软了,或者说,是被这种纯粹的艺术执着打动了几分。】
博主笑着说:【这里可以看出昭文帝是个通情达理的皇帝。
要知道,在古代君王面前如此失态,理论上是可以治罪的。
《礼记·曲礼》中明确规定:“在君前,不涕泣。”
但是昭文帝显然更看重人才的真性情。】
【他沉吟片刻,最终网开一面,同意让顾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