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的京城,雨水多了起来。
这天早上,一场大雨刚停,工部的“利器局”里却热得不得。
铁匠们光着膀子,挥着铁锤,把烧得通红的铁块反复敲打,火星溅到地上,和没干的雨水混在一起,发出“滋滋”的声音。
商鞅满头大汗,快步穿过工坊,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图纸。
他昨天接到袁泽的口信,说今天要亲自来利器局看燧发枪的进展,这让他既兴奋又紧张——为了造出合格产量的燧发枪,他和工匠们已经一个月没睡过安稳觉了。
“都精神点!”商鞅对工匠们喊道,“太子殿下今天要来视察。”
工匠们齐声答应,手里的铁锤挥得更起劲了。最里面的锻造坊里,几位华侨工匠正围着一个巨大的高炉忙碌。
带头的老工匠叫陈阿福,是陈嘉庚先生从南洋请来的冶金专家,他正用一根长长的铁钎,搅动着炉子里的钢水,钢水闪着刺眼的白光,照得他满脸是汗。
“老陈,钢水的温度够了吗?”商鞅走过去轻声问。
陈阿福点点头,用铁钎挑起一点钢水,滴在地上,钢水马上凝固了,变成了一块乌黑发亮的铁块。
“大人放心,按殿下给的‘高炉炼钢法’,这钢已经炼到‘百炼’了,用来做燧发枪的枪管,绝对没问题。”
商鞅松了口气,刚要说话,外面传来一阵马蹄声。他连忙整理了一下官袍,快步走出去——袁泽果然来了,身边还跟着白起和诸葛明。
“殿下!”商鞅躬着身子行礼,脸上带着笑,“您来得正好,燧发枪的样品刚做好,正等着您检验呢!”
袁泽笑着点点头,跟着商鞅走进工坊。工坊里的热气扑面而来,夹杂着铁屑和煤炭的味道,他却一点也不在意。
直接走到最里面的展示台——台上放着十把乌黑发亮燧发枪,枪身大约五尺长,枪管是精钢做的,闪着冷光,枪托是胡桃木的,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
“殿下,您试试。”商鞅递过一把燧发枪。
袁泽接过枪,手感沉甸甸的。他按照商鞅之前教的方法,先把火药倒进枪管,再装上子弹,然后扣动扳机——只听“砰”的一声,枪口喷出一团火光,子弹射向远处的靶子,正中红心。
“好!好!好!”袁泽连说三个好字,眼里满是兴奋,“白起,你也试试。”
白起接过枪,熟练地装弹、射击,子弹同样命中靶心。
他放下枪,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殿下,这燧发枪的威力,比我们以前用的弩箭强多了!有了它,神机营的战斗力至少能提高三倍!”
诸葛明轻轻摇着羽毛扇,看着燧发枪,若有所思:“殿下,燧发枪虽然好,但产量是个问题。现在北疆需要大量火器,如果能提高产量,才能真正震慑草原部族。”
商鞅连忙说:“殿下,我已经有计划了。现在利器局每天能生产五十支燧发枪,只要再扩大规模,每月产量能达到一千五百支。
我请求户部再拨一百万两银子,用于扩建工坊、招收工匠——另外,我还想在江南设立‘利器局分坊’,那里铁矿多,交通方便,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袁泽点头:“批准了。户部会给你拨二百万两银子,不仅要扩建工坊,还要提高工匠的待遇。
凡是在利器局工作的工匠,每月工钱比其他工坊多三成,如果能改进技术,还能获得‘专利奖’,赏银五十两到五百两不等。”
商鞅大喜——太子不仅支持他的工作,还想着工匠的生计,这样一来,肯定能吸引更多能工巧匠来利器局。
“招贤堂”中,几株老松掩映着一条青石小径,石桌上摆着一套素雅的青瓷茶具。
池中荷花初绽,微风过处,带来几缕淡香。
袁泽今日只着一袭月白便服,手持《传习录》,目光却不时望向院门。
自设立此处,他每日必来,既为等候心仪已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