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来了家人们,这段大乾盛世的关键历史,记牢了绝对有用!】
【《天下大典》——咱先不说它的历史地位,单看这规模就足以震撼世人!
它是我国历史上首部融合三十三门学说的综合性巨著,全书共一千二百纲,细分为三千八百卷,每卷再拆分为一百二十小卷。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大乾昭文初年之前的近两万部传世典籍,像梳理丝线一样,按学科、按用途、按价值,一一拆解、归类、整合。
它不仅收录了儒、道、法、农、墨等主流学派的核心典籍,像《论语集注》《道德经详解》《商君书补注》这些传世名作全在
其中,更破天荒地纳入了医、算、兵、艺、地理等以往被视为“旁门左道”的学问——《脉经新释》《九章算术补编》《守城十二策》《织锦图谱》《天下舆地考》。
甚至连西域传来的《天文星象录》、东海渔民的《潮汐规律记》都被收录在内。大乾太初初年之前的传世典籍,十之八九都能在此寻到踪迹,说是“一部大典,半部大乾史”都毫不夸张!】
东宫书房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案上,袁泽刚咬下一口桂花糕,甜糯的口感还没在舌尖散开,目光扫过“三千八百卷”“近两万部典籍”的字样,嘴里的点心瞬间呛得他直咳嗽。
他一边拍着胸口,一边对着身旁捧着茶盏的诸葛明吐槽:“好家伙,我未来这是把自己逼成‘卷王’了?三千八百卷啊,光抄录都得累坏多少人,赵先生那头发,怕是要从现在开始保养才能扛住!”
诸葛明放下茶盏,伸手给袁泽递了杯温水,眼底藏着掩不住的笑意:“太子殿下既有‘知识普惠’之志,未来必有贤臣相助、良法支撑,不过赵太傅的头发,或许真要多备些乌发膏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轻叩声,白起捧着一叠侍卫值守记录走进来,听到“三千八百卷”的话,擦拭佩剑的手顿了顿。
白起抬头看向袁泽,眼神依旧沉静,却多了几分坚定——无论未来殿下要做多大的事,他的剑都会守好东宫的每一寸土地。
街头茶摊前,早已挤满了围观天幕的百姓,木桌旁、屋檐下、甚至墙角根都站满了人,连卖糖葫芦的老汉都把担子放在一旁,踮着脚往光幕上瞅。
卖菜的王大娘手里还攥着没卖完的青菜,拉着旁边织锦坊的李婶念叨:“要是真能把种地、织布的法子都编进书里,咱老百姓的日子可就有盼头了!
你看俺家那二小子,种地全靠老经验,去年遇着旱情,半亩麦子全枯了,要是有本靠谱的农书,哪能亏成那样!”
挑货郎李叔扛着货郎担,连连点头:“可不是嘛!现在识字的人少,书又金贵,一本《千字文》都要半两银子,普通人家哪买得起?
以后要是真能让咱看懂这些书,学些本事,那才是真的好世道!”
旁边几个孩童围着老汉,叽叽喳喳地问:“爷爷,那书里会教怎么捏泥人吗?会教怎么抓蛐蛐吗?”
老汉笑着拍了拍孩子们的头:“傻小子,书里教的都是能让日子过好的本事,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能吃饱饭、穿暖衣,比捏泥人、抓蛐蛐金贵多啦!”
【要是哪本书没被收录进《天下大典》,那多半不是遗漏,而是经过层层筛选后被判定为“无益之书”剔除在外的。
什么是“无益之书”?要么是内容荒诞不经,比如宣扬“喝露水能长生”“画符能驱灾”的;要么是违背民生根本,鼓吹“百姓就该穷,富贵是天定”的;
更有甚者,是宣扬愚民、害人之术,比如教人防民、坑民的歪理。这些书,压根没资格跻身大典之中,连被后人提及的资格都没有!】
御史台内,烛火通明,魏征正伏案写着弹劾地方官贪腐的奏折,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
当天幕上“宣扬愚民之术者剔除”的话传入耳中,他猛地一拍案几,震得砚台里的墨汁都溅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