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五万余人,其中愿意执教的不足三千。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五个学堂中,就有四个找不到合格的老师。】
猛然间,天幕下的大乾无数人好似领悟到我先前话语的含义了。
田间老农放下锄头,喃喃自语:“原来先生这么难找啊”;
城中商户拨着算盘,忽然抬头对伙计说:“去,把后街那个穷秀才请来,问他要不要去做先生。”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刻变得具体而真切。
【诶嘿,这虽是一大难关,却也并非无解。】博主俏皮地眨眨眼,画面切换到王阳明讲学的场景,青山绿水间,一位长者正在对众多弟子传道授业。
【大家注意看,王阳明在各地的讲学,其实已经在无意中培养了一批教学人才。他的“知行合一”理念,特别适合用来启蒙教育。
他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正是基础教育最需要的。】
县府衙门外,两个刚看天幕的老农凑在一起,其中一个抹了把眼角,感慨道:“建学堂要这么多钱,朝廷硬是咬牙扛下来了,昭文帝陛下这是真为咱们百姓着想啊!要是娃能读书,这辈子都得念着昭文帝陛下的好!”
另一个连连点头:“可不是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昭文帝陛下真要给咱办成了,这恩情咱得记牢!”
村口大树下,一个中年汉子就激动地拍着大腿:“送娃上学减赋税,成绩好还能得匾额,昭文帝陛下这是把好处直接给到咱心坎里了!
以前咱是泥腿子,一辈子没指望,现在陛下给娃指了条明路,这恩情咱全家都得感谢!”
旁边的妇人也红了眼:“就是,昭文帝陛下是咱百姓的再生父母,一定让娃好好读书,不辜负昭文帝陛下的心意!”
【当初王阳明还不明白昭文帝具体要他的弟子们做什么?】
博主放出两人对弈的复原画面,棋盘上黑白子交错,象征着天下大势的博弈:【这盘棋下了整整六个时辰,据说期间换了三次蜡烛,添了五壶茶。
最后昭文帝执黑子落在“天元”位,说:“朕要下一盘大棋,以天下为棋盘,以万民为棋子。”这句话,道出了昭文帝的宏大抱负。】
【昭文帝想让王阳明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发动他的数千弟子入学堂为师,传授学问。】
博主列出详细名单,每个名字后面都标注着其出身地和家世背景:【根据《阳明弟子录》记载,当时在册弟子三千七百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府州县。
这就好像现在的师范生分配,但要说服这些心高气傲的读书人,可不是容易的事。他们中有的出身寒门,渴望改变命运;有的来自世家,自视甚高。】
【这在古代对一些人来说是好事,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坏事。】
【对寒门弟子而言,这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和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
但对世家子弟,却意味着要离开繁华都市,去往偏远地区。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深层问题:知识到底是晋升的阶梯,还是服务社会的工具?这个问题,至今仍在叩问着每一个读书人的良心。】
天幕下,王阳明看了看面前的众弟子,隐下心中忧虑。
他知晓何谓好事,何谓坏事。好在这项事业符合他“致良知”的理念,坏在可能要面对弟子们的抵触情绪。
他轻抚长须,想起最早跟随他求学的那批寒门弟子,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众所周知,古代能读得起书的,往往都是豪门贵族,王阳明弟子出身各有高低,学问也是参差不齐。
若让一个家境贫寒的弟子去教导普通人,他会很乐意,因有酬劳可拿,又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何乐而不为?】
博主举例说明,画面中出现一个衣衫简朴但目光坚定的年轻人:【比如弟子中有个叫陈实的,父亲是佃农,他听说可以去县学教书,月俸足够养活一家人,当即感动得热泪盈眶。
对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