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我千古一帝的身份,被曝光了 > 第199章 艰辛

第199章 艰辛(1 / 3)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带狗也能C?我走了C给我看看 病娇女帝强娶我,气得师尊黑化了 娱乐:我从不吃软饭 我都元婴期了,你跟我说开学? 零零后野小子刁蛮千金,纵横股海 开局一座仙朝,无限融合仙人长老 大明,从带朱元璋逛紫禁城开始 龙家传【1】 综穿之初昕 沉浸式暗恋自己,当弟弟?是老公

【“昭文兴学”说起来短短四字,背后却是无数人数载的艰辛努力。】博主的声音在直播间里回荡,带着几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穿越时空,将观众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前头因天下大典的编撰和统一文字语言,已让无数人将矛头对准了昭文帝。】

博主调出一张仿古地图,上面精细地标注着当时反对声浪最盛的几个地区,每个地区都用不同深浅的颜色标示出反对的激烈程度。

【大家看,主要集中在江南文风鼎盛之地。这些地方的世家大族,世代以诗书传家,突然被告知他们珍视的学问要“下放”给平民百姓,那种冲击可想而知。

他们视若珍宝的知识,突然要向普罗大众敞开大门,这在他们看来,简直是亵渎了学问的神圣。】

【天下骂王阳明和赵渊是走狗、文人之耻的不在少数。】博主展示了几份仿制的“讨贼檄文”,上面的字迹凌厉逼人,墨迹仿佛还带着当年的愤怒与不甘。

【有意思的是,这些抨击文章大多用辞藻华丽的骈文写成,普通百姓根本看不懂。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学问到底是为谁服务的?是为了彰显少数人的优越,还是为了普惠天下苍生?】

江南某士族厅堂内,紫檀木桌旁的气氛紧绷如弦。

留着三缕长须的李姓士族老者,猛地将象牙折扇拍在桌上,沉声道:“昭文帝陛下这‘兴学’,是断我等根本!

我等士族凭什么立足?靠的就是世代相传的学问、垄断的文脉!如今让平民识字读书,以后谁还认我们这些世家?”

身旁戴玉扳指的王姓文士立刻点头,手指敲击着茶盏边缘:“李公所言极是。学问本就是区分士农工商的界限,一旦放开,平民有了学识,谁还肯安分劳作?这不仅乱了纲常,更是断了我等子孙的出路!”

对面面容清瘦的张姓文士皱紧眉,补充道:“更可恨王阳明、赵渊二人,身为文人却帮着朝廷拆我们的台!

若真让平民染指学问,日后朝堂之上,岂不是要被泥腿子占了位置?”

角落里的年轻公子抿着唇,悄悄抬眼扫过众人,终究没敢接话,只是将手中的茶盏攥得更紧了些。

【在此情势下,想要兴民学、让百姓读书进学堂并非易事。】

博主切换画面,展示一组数据图表,图表上的数字跃动着,诉说着当年的艰难:【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兴建一座县级学堂需银两千两,而一个七品县令的年俸才四十五两。

全国有一千三百余县,这笔账怎么算?光是建设费用就是一笔天文数字,更不用说后续的师资、教材、维持费用了。】

【经济方面有商羊支撑住了,但也几乎掏空了大半国库。】

博主播放了一段精心制作的动画,演示资金流动情况,银两的符号如流水般从国库流向各地,又通过商队的贸易回流。

【这里要特别说明,商羊的商队不仅在国内贸易,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他们把瓷器、丝绸运往海外,换回白银支撑这项伟业。

所以说,兴学不仅是文化事业,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再美好的教育理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在各州各地兴建起学堂,鼓励百姓送孩童入学读书。】

画面出现一份珍贵的《劝学令》摹本,纸张泛黄,字迹却依然清晰:【上面明确规定:每家每户送子入学,可减免部分赋税;

学子成绩优异者,其家庭可获得“良民户”匾额,享有见官不跪等特权。这些措施充分考虑到了百姓的实际需求,将教育的好处实实在在地展现给每一个家庭。】

【但学院办起来了,政策也推行下去了,最大的难题却卡在了无人教学上。】

博主展示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数字在屏幕上跳动,凸显出问题的严重性:【当时全国急需教书先生约两万人,而具备基本识字能力的秀才以上功名者,全国不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橘猫主神的铲屎日常 人在诸神天界,我却是邪神使徒 西游:从虎先锋开始 封神:我是比干,阳谋大师 两界:别叫我邪魔! 高武:我很宅 战帝换龙腰子,下山祸害老婆去了 仙武大明,开局成为鬼修锦衣卫 斗罗:重生弗兰德,截胡柳二龙 诸天旅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