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帮到好多人。王阳明先生真的是为百姓着想。”】
慕容雪面露担忧:【“殿下以后会不会也遇到这么多困难呀,希望他一切顺利。要是能帮上他就好了。”】
【“这一时期昭文帝还进行了科举改革,在考题里加了道家‘顺时治民’、兵家‘审时度势’的内容,好多只懂儒家的儒生一下子考砸了,就到处喊‘科举不公,昭文帝陛下故意打压儒家’。”
“袁泽没有因此妥协,反倒在京城和各州府开了‘补学班’,让懂道家、法家、兵家的学者当老师,想考科举的儒生都能去学。
不学的话,考试中只写儒家内容,录取机率很小,当时录取的时候有条规矩:同等成绩下,优先录那些懂多学派学问、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比如有次考‘如何应对粮荒’,有个儒生只写了‘陛下当行仁政,劝富户捐粮’。
而另一个懂农家的考生,不仅写了‘劝捐’,还加了‘组织百姓种荞麦——荞麦生长期短,能赶在荒年之前收一茬’‘修粮仓存粮,避免受潮发霉’,最后自然是后者被录取了。”】
博主忍不住吐槽:【“嘿,你们瞧瞧这些只懂儒家的儒生,一遇到点变化就咋咋呼呼的。
人家昭文帝这是为了选拔更全面的人才,又不是针对谁。
就像玩游戏,不能老用一套固定的攻略,也得与时俱进,多掌握点技能,才能通关嘛!”】
【“没过三年,效果就显出来了:懂法家的人进了刑部,把多年积案清了大半,连地方上‘官官相护’的毛病都改了不少;
懂农家的人进了农部,在南方推广双季稻,在北方教百姓种耐旱的谷子,那年全国的粮食收成就多了两成;
懂墨家的人进了工部,改良了织布的机子,还修了水渠,让旱田变成了水田。”
“昭文八年南方闹水灾,更是给‘百家争鸣’做了回活证明——按以前的法子,无非是派官赈灾、发粮食,可这次袁泽让各学派的官员一起议事:”
“懂农家的官员说‘光发粮不行,得教百姓种耐水的茭白、莲藕,不然等粮吃完了还是饿;还要把冲坏的田埂修好,不然下次下雨还得淹’;
懂水利的官员说‘得顺着河道挖排水沟,把积水排到江里,再在河岸种上柳树固堤,这样水就冲不垮岸了’;
懂法家的官员说‘得定规矩:抢赈灾粮的重罚,帮着修田埂、挖水渠的给粮食奖励,这样才没人偷懒、没人作乱’。”
“最后就集众人之所长,不仅灾荒很快过去了,南方还多了上千亩水田,种上了耐水的庄稼,后来好几年都没再闹过水灾。
当地百姓都说‘以前只知道读《论语》能当官,现在才知道,会种庄稼、会修水渠的人,也能救咱们的命’。”】
博主感慨道:【“你们看,这就是‘百家争鸣’的魅力所在啊!各学派的人发挥专长,齐心协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就好比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有独特的技能,大家配合起来,那战斗力杠杠的!
以前百姓只认儒家,现在才发现,其他学问同样能派上大用场,这观念转变,简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
“从那以后,再没人说‘百家争鸣’不好了。到了昭文二十年,《天下大典》终于编成的时候,里面收录了近百个学派的典籍,整整装了三十六个大书柜——从农家的《农桑辑要》《畜牧方》。
到法家的《律解》《治民策》,再到工家的《营造法式》《器械图》,甚至还有墨家的《守城术》、医家的《本草补遗》。
只要是能帮到国家、能让百姓过好的学问,都收录进去了。
这一时期历史称为“昭文兴学”。】
天玄帝不禁感慨:【“这部《天下大典》,实乃大乾的瑰宝。泽儿能主持编修此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它必将成为大乾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