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惊惶的动作顿住,再三审视袁泽,确认其非戏言。他犹豫片刻,终是问道:“敢问陛下,是哪三件事?”
诚然,他对“圣人”之位并非毫无心动——哪个读书人不以此为尊?但心动之余,更对袁泽口中的“三件事”满是忧虑与紧张。
袁泽看穿他的心思,神色如常:“第一件,与学士赵渊共撰《天下大典》,修正典籍、编著统一文字。”
王阳明略一思忖,这确是常人难成的壮举,其中艰难可想而知,足以作为获“圣人”称号的条件,遂又问:“那第二件呢?”
“既要开启民智,岂能缺少良师?”袁泽目光坦诚,“朕知王师门下弟子众多,且才学出众、品行端方,其中当有不少人可担重任。”
王阳明一怔,瞬间明白——原来袁泽的主意打到了他弟子身上!
这是“招安”老师,还附赠一群学生?好半晌,他才憋出一句:“陛下果真谋略过人。”
王阳明甚至忍不住怀疑,袁泽是否早把算盘打到了他头上。
犹豫后,他替弟子探问:“敢问陛下,是要我的弟子们具体做些什么?”
袁泽淡笑:“王师未曾领会?朕已言明,开民智——如王师一般教化众人。”
王阳明眉头紧锁,仍未全懂:莫非是让弟子们当教习?可具体章程、施行细则是什么?他猜不透袁泽的打算,便转而问第三件事:“敢问第三件是……?”
袁泽却道:“若前两件事能成,王师‘圣人’称号已当之无愧,足受万世敬仰。第三件,可有可无。”
虽觉神秘,王阳明却已被说动。
“王师可愿留在京城,助朕达成此事?若不愿,朕绝不强求。”
袁泽话锋一转,补充道,“吾师赵渊博览百家典籍,为人刚正不阿,即便朕将编撰《天下大典》之事全权交予他,他也必能秉持公心、以国之大义为重,审慎筛查每一本书籍是否适宜存世。”
王阳明心中突生一丝莫名的“威胁感”,试探着问:“陛下将如此重要之事,全权交予赵大人一人主办?”
袁泽颔首,毫无疑虑。王阳明心中的为难与纠结几乎满溢——他早听闻赵渊学富五车,却不谙世务、为人过于板正,让这样的人检校别家经典,实在令人放心不下。
他长叹一声,躬身一拜:“承蒙陛下不弃,老朽愿为陛下效劳。”
袁泽亲自扶起他,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真切的舒缓:“王师请起,今后便有劳王师了。”
博主忍不住插了句嘴:[“嘿,你们瞧瞧这昭文帝,那心眼跟蜂窝煤似的,弯弯绕绕可多了。
不过也不得不说,这帝王的谋略,那真不是盖的,直接把王阳明给拿捏得死死的。”]
此时,在一旁观看着天幕的众人,反应各异。
御书房中天玄帝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泽儿此举,颇有我当年的风范,懂得不拘一格用人才,以学问兴邦,实乃大乾之幸。”
长孙皇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轻声道:“手段虽高,只是……是否过于算计了些?恐寒了贤士之心。”
“皇后多虑了。”天玄帝摇头,“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策。泽儿此举,非为私利,实为江山文脉。
若能成就《天下大典》,开启民智,纵有些许手段,亦是无伤大雅。况且,他给予王阳明的,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尊荣与平台。”
东宫中袁泽此时更是兴奋地搓了搓手:“哇塞,没想到我未来干得这么漂亮啊!这‘百家争鸣’的想法简直是太酷了,以后我可得好好借鉴,少走点弯路。”
诸葛明轻抚胡须,目光深邃:“太子殿下此举,看似冒险,实则深谋远虑。以王阳明之能,若能完成这三件事,《天下大典》必能成为大乾传世之宝,开启学问盛世。”
白起,这位沉默寡言如历史上白起一般的东宫侍卫长,虽未言语,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敬佩,心中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