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事,比许多少空头承诺都强。”
白起也道:“殿下说得是。真有本事的人,看重的从不是虚礼,而是能不能做成事。陈先生见殿下如此务实,定会倾力相助。”
往后,陈嘉庚便在长安留了下来,暂居迎宾馆,每日与东宫众人商议南洋通商、侨学事宜。
他果然不负所托,没过多久便草拟出《南洋通商十二条》,既保障了南洋乾人的利益,又兼顾了乾朝的税赋,条条切中要害。袁泽看后,当即下令让工部、户部配合推行。
同时,陈嘉庚还提出在南洋增设学堂,引入乾朝典籍与师资,袁泽也一口应下,让国子监挑选十名学识扎实、性情温和的先生,随下批商船前往南洋。
消息传回南洋,侨胞们欢欣鼓舞,往来长安的商船日渐增多,船上不仅载着南洋的香料、橡胶,还载着求学的孩童、经商的侨民;
而长安运往南洋的,也不仅是丝绸、瓷器,更有改良的粮种、先进的农具、成套的农书。
朝野上下都看在眼里,都说太子殿下招揽陈嘉庚这步棋走得妙——既得了贤才,又安了侨心,还盘活了南洋贸易,实在是一举多得。
陈嘉庚在长安待得越久,对袁泽的敬佩便越深。他见袁泽每日天不亮便起身批阅奏章,见他与魏征讨论赋税时句句不离“百姓能否承受”,见他看农书时会为一个改良的犁铧图样兴奋不已,终于明白,这位太子殿下,确是心怀天下、务实为民的君主。
这日,陈嘉庚再次前往东宫,递上一份《侨学章程》,躬身道:“殿下,这是南洋侨学的章程,还请殿下过目。”
袁泽接过章程,仔细翻阅,时不时点头称赞,末了说道:“先生这份章程详尽周全,就按此推行吧。朕还有个想法,在长安设一所‘侨育学堂’,专门接纳南洋来的学子,让他们既能研习乾朝文化,也能将南洋的技艺传回长安——此事,还需先生牵头。”
陈嘉庚眼中闪过一丝动容,深深躬身:“臣,遵旨。”这声“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坚定。
书房外,阳光正好,透过窗棂洒在案几上的舆图上,将南洋与长安的商路映照得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