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尹管辖的洛阳地区,是西晋的都城所在,人口密集,权贵云集,治理难度极大。
当时洛阳城内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许多百姓失去土地后流离失所,社会治安也日益混乱。
杜预到任后,首先颁布法令,严厉打击豪强兼并土地的行为,强制豪强将多余土地分给无地农民,并减免农民的赋税徭役,鼓励他们开垦荒地;
其次,他整顿吏治,罢免了一批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官员,提拔了一批清廉能干、体恤民情的基层官吏;
此外,他还主持修复了洛阳周边的水利工程,疏通河道,灌溉农田,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还提高了粮食产量,让洛阳地区的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杜预的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也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高度认可,为他日后参与更大的政治与军事事务奠定了基础。
西晋建立后,天下尚未一统,南方的东吴政权仍占据着长江中下游地区,与西晋对峙。
晋武帝司马炎一直有伐吴之志,但朝中大臣对此意见不一,以贾充、荀勖为首的保守派认为东吴国力强盛,且有长江天险阻隔,伐吴风险过大,极力反对;
而杜预、羊祜等有识之士则认为,东吴君主孙皓残暴无道,朝政混乱,百姓怨声载道,正是伐吴的最佳时机。
其中,羊祜是杜预在伐吴大业上的重要盟友,两人志同道合,经常一起探讨伐吴策略。
羊祜任荆州都督期间,积极为伐吴做准备,他安抚百姓、训练军队、囤积粮草,还多次派人暗中了解东吴的军情。
杜预则在朝中为羊祜发声,驳斥保守派的观点,坚定晋武帝伐吴的决心。
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羊祜病重,临终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接替自己担任荆州都督,主持伐吴事宜。
晋武帝采纳了羊祜的建议,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杜预到任后,首先继承了羊祜的政策,继续安抚百姓、训练军队,同时进一步完善伐吴的作战计划。
他深知,长江天险是东吴的最大依仗,要想伐吴成功,必须先打破东吴的长江防线。
为此,杜预做了一系列周密的准备:他派人暗中联络东吴的一些不满孙皓统治的将领,争取他们的支持;他下令打造大量战船,训练水军,提高晋军的水战能力;他还亲自勘察长江沿线的地形,确定了进攻的重点方向与路线。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杜预认为伐吴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多次上书晋武帝,请求立即出兵伐吴。
在杜预的再三恳请下,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下令兵分六路伐吴:一路由杜预率领,进攻荆州;一路由王濬率领,从益州顺长江而下,进攻武昌、建业;另外四路分别从扬州、徐州等方向进攻东吴的其他地区,形成合围之势。
伐吴之战打响后,杜预率领晋军主力迅速向荆州发起进攻。
他采取了“先易后难、逐个击破”的策略,首先攻克了东吴在荆州的重镇西陵,斩杀了东吴的西陵督张政。
张政是东吴的名将,素有威望,他的战死极大地动摇了东吴军队的军心。
攻克西陵后,杜预率领晋军乘胜追击,先后攻克了江陵、公安等重要城池,很快便占领了整个荆州地区。
在进攻江陵的过程中,杜预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谋略。
当时,江陵城防坚固,东吴守军凭借城池顽强抵抗,晋军久攻不下。
杜预并没有一味地强行攻城,而是派人截断了东吴守军的粮草补给线,并散布谣言,说晋军已经找到了攻破江陵城的秘密方法。
东吴守军得知后,军心大乱,许多士兵纷纷逃亡。
杜预趁机下令发起总攻,一举攻破了江陵城。
占领荆州后,杜预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一方面安抚荆州百姓,恢复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另一方面继续率领晋军向东进军,配合其他几路晋军进攻东吴的腹地。
在进军途中,杜预还多次为其他几路晋军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