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答案。
随着立嗣之争愈发激烈,曹操经常会单独召见曹植,向他询问关于政务处理、军事谋略、典籍解读等方面的问题,以此考察他的学识与能力。
杨修凭借自己对曹操的了解,以及对当时政局的判断,总能准确预判出曹操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一一列出,然后为曹植撰写好详细的答案,让曹植熟记于心。
每当曹操向曹植提问时,曹植都能对答如流,且言辞精妙、条理清晰,甚至比曹操自己的想法还要周全。
起初,曹操对曹植的表现十分满意,认为他确实具备成为继承人的潜质。
但次数一多,曹操便渐渐起了疑心——曹植虽然才华出众,但在政务、军事等方面的经验远不如曹丕,为何每次回答都能如此完美,甚至有些观点与自己的想法惊人地一致?
为了弄清真相,曹操暗中派人调查,最终得知了杨修提前为曹植准备答案的事情。
此时的曹操彻底意识到,杨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下属,更是一个深度介入立嗣之争、试图操纵政权未来走向的“危险人物”。
他认为,若任由杨修继续辅佐曹植,不仅会让立嗣之争愈发激烈,引发诸子之间的内乱,还可能在自己死后,让杨修凭借与曹植的关系掌控朝政,动摇曹魏政权的根基。
自此,曹操心中已埋下了除掉杨修的种子,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时机,不愿因一时冲动落下“杀贤”的骂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汉中之战爆发,这场战役成为了压垮杨修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刘备亲率大军进攻汉中,曹操则亲自领兵前往抵御。
汉中地处蜀地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双方在此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激烈争夺。
然而,战事的进展却远超曹操的预期——刘备军队凭借地形优势顽强抵抗,曹军久攻不下,粮草补给也因蜀道艰险而日渐匮乏,士兵们因长期作战、思乡心切而士气低落,军营中怨声载道。
曹操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继续进攻,不仅难以突破刘备的防线,还可能因粮草断绝而导致全军覆没;撤军返回,又不甘心放弃汉中这一战略要地,更担心会被刘备军队追击,有损自己的威名。
连日来,曹操愁眉不展,时常在营帐中踱步沉思,却始终无法做出最终的决断。
一日傍晚,负责夜间巡逻的士兵前来向曹操请示口令——当时军队为防止敌军偷袭,每晚都会设定不同的口令,士兵需凭口令进出军营、交接岗位。
曹操正坐在案前,望着桌上摆放的一碗鸡肋出神,这鸡肋肉质稀少,食之无味,弃之又觉可惜,恰如当下汉中之战的处境。
士兵的询问打断了他的思绪,曹操随口便答道:“鸡肋。”
士兵虽有些疑惑,但也不敢多问,连忙将“鸡肋”作为当晚的口令传达下去。
口令很快传到了杨修所在的营帐。
杨修听到“鸡肋”二字后,当即回到营帐中收拾行装,将自己的衣物、书籍、文书等物品一一打包,准备随时撤军。
身边的侍从见此情景,大为不解,连忙问道:“先生,丞相尚未下达撤军命令,您为何突然收拾行装?难道是有什么消息吗?”
杨修放下手中的衣物,对侍从解释道:“你且想想,‘鸡肋’这东西,吃起来没有多少肉,丢弃了又觉得可惜。如今我军在汉中,进攻无法取胜,撤退又怕被人嘲笑,丞相心中早已决定撤军,只是碍于颜面,尚未明确下令而已。我们提前收拾好行装,等到丞相正式下令撤军时,便可迅速出发,避免届时慌乱失措,延误行程。”
侍从听后恍然大悟,连忙也开始收拾自己的物品。
很快,杨修收拾行装准备撤军的消息便在军营中悄悄传开,越来越多的士兵和官员都认为曹操即将撤军,纷纷效仿杨修收拾行装,军营中的撤军氛围愈发浓厚,原本就低落的士气变得更加涣散。
此事很快便传到了曹操的耳中。
当时曹操正与谋士们商议战事,听闻军营中因杨修的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