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曹操哭诉:“你害死了我的子修,我再也不想见到你!”
起初,曹操还能忍耐,但次数多了,便也心生不满,将丁夫人送回了谯县娘家,想让她冷静一段时间。
然而,丁夫人回到娘家后,态度依旧坚决,不肯原谅曹操。
后来,曹操亲自前往谯县,想将丁夫人接回许都。
据《魏略》记载,曹操来到丁夫人家中时,丁夫人正在织布,听到曹操来了,却始终不肯抬头,也不肯与他说话。
曹操走到她身边,轻轻抚摸她的后背,温柔地说:“卿可与我一同乘车回去吗?”
丁夫人却依旧沉默,没有任何回应。
曹操无奈,只好转身离开,走到门口时,又回头问道:“真的不能再挽回了吗?”
丁夫人仍是一言不发。曹操叹息道:“这可真是决绝啊。”
此后,曹操便与丁夫人正式离婚,并允许她改嫁,但丁夫人始终没有再嫁,最终在谯县病逝。
丁夫人的离开,让曹操深感愧疚。
后来,曹操病重,临终前回忆起往事,曾对身边的人说:“我一生行事,从未后悔。但若是死后有灵,子修问我‘我的母亲在哪里’,我该如何回答啊!”
这番话,道尽了曹操对曹昂的愧疚与对丁夫人的遗憾——他可以不在乎天下人的评价,可以背负“奸雄”的骂名,却无法面对儿子在九泉之下的质问。
这份愧疚,成为了曹操心中永远的痛。
从曹魏政权的继承格局来看,曹昂的死更是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彻底改写了曹魏的历史走向。
在曹昂去世前,作为长子且兼具德行、能力与声望的他,无疑是曹操最顺理成章的继承人。
若曹昂存活,以他的身份与能力,必然会在曹操的扶持下逐渐掌握军政大权,曹丕、曹植等人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夺嫡之争——毕竟,在东汉的宗法制度下,“长子继承制”是天经地义的传统,且曹昂的才德早已得到士人与军队的认可,根本不会出现后来“曹丕与曹植争储”的混乱局面。
但曹昂的死,让曹操的继承人选陷入了空缺。
曹操的次子曹丕虽年长,但性格隐忍多疑,且在军中与士林中的声望远不及曹昂;三子曹植才华横溢,深得曹操喜爱,却恃才傲物,缺乏政治手腕与军事能力;四子曹彰勇猛善战,却只懂军事,不懂治国。
因此,曹操在选择继承人时,陷入了长期的犹豫——他曾多次在曹丕与曹植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看重曹丕的沉稳,一会儿又欣赏曹植的才华。
这种犹豫,直接引发了曹丕与曹植长达十余年的明争暗斗。
为了争夺储位,曹丕与曹植各自拉拢势力:曹丕得到了贾诩、司马懿、陈群等老臣的支持,曹植则得到了杨修、丁仪、丁廙等名士的拥护。
双方明争暗斗,互相陷害,不仅消耗了曹魏集团的内部力量,还埋下了“士族与宗室矛盾”的隐患——司马懿等士族之所以支持曹丕,并非真心拥护他,而是想通过扶持曹丕,扩大士族的权力;而杨修等名士支持曹植,也只是想借助曹植的平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种“以利益为纽带”的支持,注定无法长久。
最终,曹丕在贾诩等人的帮助下,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立为魏王世子。
但这场夺嫡之争,却让曹丕对兄弟、对士族都充满了猜忌——他即位后,不仅逼死了曹植的亲信杨修,还对曹植严加防范,多次打压宗室子弟;同时,他又不得不依靠司马懿等士族来巩固政权,导致士族的权力逐渐膨胀,为后来“司马懿篡魏”埋下了祸根。
可以说,若曹昂不死,曹魏政权或许能避免“夺嫡之争”的内耗,也不会出现“士族专权”的局面,其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
此外,曹昂的死还影响了曹魏政权与士族阶层的关系。
曹昂举孝廉出身,且仁孝笃实,深得士族阶层的认可——许多谯县士族与中原名士都将曹昂视为曹氏集团的“道德标杆”,认为他能继承曹操的基业,实现“儒法合流”的治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