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瞬间陷入混乱。
曹操从睡梦中惊醒,得知张绣反叛,急忙召集亲兵准备突围。
然而,张绣的军队早已堵住了大营的主要出口,曹操身边仅有典韦率领的数十名亲兵护卫。
典韦,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人,以勇猛过人闻名,是曹操最信任的贴身护卫。
面对张绣军队的猛攻,典韦手持双戟,死守营门,先后斩杀数十人,将张绣的士兵挡在营门外。
但张绣兵力众多,且早有准备,很快便从侧面攻破了大营的围墙,对曹操形成合围之势。
曹操在亲兵的掩护下向营外突围,却在乱军中被流箭射中右臂,所乘的宝马“绝影”也被数箭射中,倒在地上奄奄一息。
失去坐骑的曹操,如同失去翅膀的雄鹰,陷入了绝境——身后是源源不断的追兵,身前是混乱的战场,若不能尽快脱身,必将死于乱军之中。
就在这生死关头,曹昂策马赶到。
他看到父亲手臂中箭、失去坐骑,面色苍白,立刻翻身下马,将自己的战马牵到曹操面前,急切地说道:“父亲乃天下之望,不可有失!此马脚力强健,父亲快乘马突围,儿愿留下断后!”
曹操看着曹昂,眼中满是不舍与担忧——他知道,留下断后意味着九死一生。
但此时形势危急,容不得他犹豫,若他战死,整个曹氏集团将瞬间分崩离析。
曹操紧握曹昂的手,只说了一句“子修,保重”,便翻身上马,在亲兵的掩护下向营外疾驰而去。
曹昂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心中没有丝毫后悔。
他转身拔出佩剑,与留在身边的士兵一同冲向追兵。
此时,典韦已因寡不敌众,身被数十创,力竭而亡——他的双戟被敌人夺走,身上插满了箭矢,却仍怒目圆睁,吓退了数名试图靠近的士兵。
曹昂接替典韦的位置,率领残兵死守最后一道防线。
他虽不像典韦那般悍勇善战,却凭借着沉稳的指挥,一次次击退张绣的进攻。
然而,张绣的军队越来越多,曹昂身边的士兵也一个个倒下,他自己也多处负伤,鲜血浸透了铠甲。
最终,当张绣的士兵将曹昂团团围住时,他手中的佩剑早已断裂,身上也被刺中数枪。
但他仍靠着断剑支撑着身体,不肯屈服。
一名张绣的将领劝他投降,曹昂却厉声喝道:“我乃曹公长子,岂能降贼!”
话音未落,便被数柄长矛刺穿身体。
这位年仅二十余岁的曹氏长子,就这样倒在了宛城的血泊之中,用自己的生命为父亲的突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与他一同牺牲的,还有曹操的侄子曹安民——这位同样年轻的宗室子弟,始终陪伴在曹昂身边,直至最后一刻。
张绣的反叛最终被曹操的后续部队平定,但这场突袭却成为了曹操军事生涯中最惨痛的失利之一——他失去了最看重的长子、心爱的侄子,以及最信任的护卫典韦。
当曹操逃至舞阴(今河南泌阳)时,得知曹昂与曹安民战死的消息,不禁放声大哭。
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操在舞阴的营帐中,对着众将感叹道:“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这番话看似是在痛惜典韦,实则是对曹昂之死的隐忍悲痛——作为一军主帅,他不能在众人面前过度流露对儿子的哀伤,只能将这份痛深埋心底。
但这份悲痛,却伴随了他的一生。
宛城之战后,曹操虽逐渐从军事失利中恢复,继续推进统一北方的大业,但曹昂的死,却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深刻影响了曹操的个人情感与曹魏政权的未来走向。
从个人情感层面来看,曹昂的死彻底改变了曹操与正妻丁夫人的关系。
丁夫人将曹昂视如己出,得知曹昂战死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
她认为曹昂的死完全是曹操的过错——若不是曹操在宛城贪图美色、激怒张绣,曹昂便不会牺牲。
因此,丁夫人常常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