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二十一岁继父业平定江东,性情刚猛且极具掌控欲,向来不信鬼神之说。
他曾对左右谋士言:“此子(于吉)妖妄,能惑众心,若久留之,必乱我江东人心。”
其麾下长史张昭曾劝谏:“于吉虽为方士,然其行止无过,且深得百姓爱戴,若杀之,恐失江东民心,不利于日后霸业。”
孙策却不以为然,反驳道:“民心当向我孙氏,而非向一术士!他能使诸将不顾君臣之礼,能使百姓为其奔走,此乃隐患,不可不除。”
彼时孙策刚经历与庐江太守刘勋的战事,麾下将士多有伤亡,军中士气稍显低落。
而于吉却在此时前往丹徒(今江苏镇江)军营附近布道——丹徒是孙策的军事重镇,驻军多达万人,不少士兵因思念家乡、畏惧战事,竟偷偷离营,前往于吉的草棚求符水“保平安”,甚至有校尉级别的军官也参与其中。
此事被孙策得知后,他怒火中烧,当即命人将于吉逮捕入狱,理由是“擅入军镇,惑乱军心”。
于吉入狱的消息传开后,江东百姓哗然——吴郡百姓自发组织请愿队伍,手持香烛,聚集在孙策府邸前,请求释放于吉;会稽郡的士绅则联名上书,愿以家财赎其罪,甚至有人表示“愿代吉受刑”。
就连孙策的母亲吴夫人(吴太夫人)也亲自向孙策求情:“于先生在江东多年,治病救人,未有恶行,你为何要将他关押?军中将士多有受其恩惠者,杀之恐寒将士之心。”
孙策却态度坚决:“母亲有所不知,此人身怀妖术,能操纵民心,若不除之,日后必为大患。昔年张角以太平道聚众数十万,祸乱天下,今日于吉虽无反心,但其影响力不亚于张角,我岂能重蹈覆辙?”
吴夫人虽再三劝阻,却未能改变孙策的心意。
于吉在狱中并未怨天尤人,反而保持着平和的心态。
狱卒因敬重于吉的为人,常暗中给予优待:为他送来温热的米粥,帮他打扫牢房,甚至允许他在狱中焚香静坐。
若有狱友患病(彼时监狱卫生条件恶劣,痢疾、疥疮频发),于吉便会传授简单的调息养气口诀,教他们以手指按压穴位缓解疼痛,竟也有不少人因此好转。
这种“身陷囹圄仍济世”的举动,更让百姓坚信其“仙人”身份,也让孙策的杀意愈发坚定——他深知,于吉的声望已足以撼动自己在江东的统治根基,即便其无反心,也断不可留。
建安五年四月壬寅日,孙策决定将于吉押至吴郡闹市处斩,以“儆效尤”。
临行前,孙策亲自前往监狱提审于吉,想看看这位“仙人”在临死前是否会露出恐惧之态。
面对孙策的质问(“你可知罪?”),于吉平静地回答:“我一生行医布道,未害一人,未取一钱,何罪之有?将军若杀我,恐有不祥之事。然我亦知将军忧心江东安危,若能以我之死换江东太平,我亦无憾。”
孙策闻言,冷笑一声:“妖言惑众!今日我便斩了你,看天能奈我何!”
随后命人将于吉绑于闹市中的木桩之上,准备行刑。
关于于吉临刑时的情景,不同史料的记载差异极大,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据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记载,于吉临刑时,“天忽大风,云气晦冥,白日如夜,江水涌溢,岸上百姓皆哭拜,呼‘仙人’不止”。
刽子手见此异象,吓得双手发抖,刀都掉在了地上,竟无人敢举刀行刑。
孙策怒不可遏,亲自夺过侍卫手中的环首刀,大步走到于吉面前,厉声喝道:“妖术休得放肆!”
随后手起刀落,将于吉斩首。
然而,更离奇的事还在后面——于吉死后,其尸身竟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仅留下木桩上的绳索与几滴血迹。
次日清晨,有百姓在城外的穹窿山中发现一株新栽的松树,其树干挺拔,枝叶舒展,形态竟与于吉生前身形相似;更奇的是,松针上凝结的露珠,滴在伤口上能止痛,饮之能缓解咳嗽,百姓皆言此乃“于吉仙化所成”,纷纷前往山中祭拜,甚至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