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自己的骑兵在平原作战虽强,但面对袁绍的步兵与弩兵联军,难以发挥优势,于是决定退守易京(今河北省雄县西北)。
易京是公孙瓒精心打造的防御要塞,“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可谓固若金汤。
袁绍大军抵达易京后,多次发动进攻,均被公孙瓒的守军击退,双方陷入僵持。
数月后,袁绍军粮草消耗巨大,军心动摇,不少将领主张撤兵,审配等人也认为“易京难以攻克,不如先回冀州休整”。
关键时刻,田丰向袁绍献上“声东击西、分化瓦解”之计:其一,派少量兵力继续在易京正面修筑土山,架设云梯,佯攻易京,让公孙瓒误以为袁绍要强行攻城,从而将主力集中在正面防御;其二,派遣精锐部队绕到易京后方,切断公孙瓒与外界的联系,尤其是阻断公孙瓒从幽州各地运来的粮草;其三,派人秘密潜入易京,招降公孙瓒麾下的部将——田丰早已得知,公孙瓒因性格多疑,对麾下将领极为苛刻,不少将领对他心怀不满,只要许以高官厚禄,必然会有人倒戈。
袁绍依计而行,命大将颜良率领部分兵力在易京正面佯攻,同时派张合、高览率领精锐骑兵绕到易京后方,攻占了公孙瓒的粮草囤积地。
与此同时,田丰亲自起草招降信,派人送给公孙瓒麾下的得力部将关靖、田楷等人,信中不仅承诺“若能归降,必保爵位不失”,还列举了公孙瓒的种种残暴行径,劝他们“弃暗投明,保全宗族”。
果然,关靖、田楷等人早已对公孙瓒不满,接到招降信后,当即决定倒戈,暗中与袁绍军联络,约定在夜间打开易京城门。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正月,关靖、田楷按照约定,打开易京西门,袁绍大军趁机涌入城中。
公孙瓒得知城池已破,深知大势已去,于是在自己居住的高楼上纵火自焚,其妻子儿女也一同赴死。
至此,幽州被袁绍平定,袁绍集团的势力范围扩展到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之地,拥有数十万大军,成为当时天下实力最强的诸侯。
而这一局面的形成,田丰的“先固河北”战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正是因为田丰的精准谋划,袁绍才能在短短数年之内,从一个渤海太守成长为北方霸主,田丰也因此被袁绍麾下的将士称为“河北谋主”。
第三阶段: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南下中原。
在平定公孙瓒后,袁绍集团达到鼎盛,但田丰并未因此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谨慎。
他向袁绍建议,在统一河北后,不宜立即南下攻打曹操,而是应该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休整:其一,在四州境内推行“屯田制”,组织士兵与百姓开垦荒地,储存粮草——田丰深知,战争的本质是后勤的较量,只有拥有充足的粮草,才能在长期战争中占据优势;其二,整顿军队,淘汰老弱病残,加强训练,同时招募北方的匈奴、乌桓等少数民族骑兵,充实骑兵部队,以应对曹操的“虎豹骑”;其三,派遣使者联络荆州的刘表、徐州的刘备,形成“三方夹击曹操”的态势,让曹操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
田丰的这一建议,充分体现了他“稳健求胜”的战略思想,也符合当时袁绍集团的实际情况——毕竟,袁绍大军刚刚经历了长达一年的灭公孙瓒之战,士兵疲惫,粮草消耗巨大,确实需要时间休整。
然而,田丰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一建议,成为他与袁绍矛盾激化的开端,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在平定公孙瓒后,袁绍集团内部关于“是否立即南下攻打曹操”的争论逐渐升温。
以审配、郭图为首的谋士,主张立即出兵讨伐曹操,他们的理由有三:其一,袁绍集团刚刚平定河北,士气正盛,“十万之众,良将千员”,而曹操当时仅有两万左右的兵力,实力远不如袁绍,此时进攻,必能一举获胜;其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据主动,若不早日消灭,曹操必然会利用汉献帝的名义招揽天下人才,日后再想消灭将会更加困难;其三,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