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祢衡的自负中还蕴含着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他渴望遇到一位能够赏识他才华、尊重他人格的明主,共同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然而,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诸侯们更看重的是实用主义的权谋与武力,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祢衡的理想。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祢衡的孤独与愤懑,也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加狂傲不羁。
在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下,文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往往需要依附于各路诸侯。
祢衡也不例外,他怀揣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踏上了寻求明主的道路,然而他的性格却让这条道路布满荆棘。
祢衡最初来到许昌,当时的许昌是东汉王朝的都城,也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中心,更是人才汇聚之地。
曹操为了招揽人才,曾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吸引了大批文人谋士前来投靠。
祢衡也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然而他的到来却并不顺利。
孔融对祢衡的才华十分欣赏,多次向曹操推荐他。
孔融与祢衡年龄相差二十多岁,却因共同的文学追求和理想信念成为忘年之交。
孔融深知祢衡的性格容易得罪人,便在荐文中反复强调祢衡的才华,希望曹操能不计较他的小节。
曹操虽爱才,但也深知祢衡的狂傲性格,起初并未急于召见。
祢衡得知后,心中十分不满,认为曹操轻视人才,开始对曹操进行言语讥讽,四处散播对曹操的不满言论。
他曾在公开场合嘲笑曹操的出身,讽刺曹操手下的谋士武将“皆为庸碌之辈”,这些言论很快便传到了曹操的耳中。
曹操听闻后虽有不悦,但碍于祢衡的才名,不便直接加害,便想借此羞辱他一番,于是任命他为鼓史。
鼓史是负责在宴会上击鼓助兴的小官,对于自视甚高的祢衡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侮辱。
然而,祢衡却接受了这个任命,这让曹操和周围的人都感到十分意外。
在一次曹操举行的宴会上,按规定鼓史需要换上专门的服装表演。
当轮到祢衡击鼓时,他却穿着便服径直走上堂来,演奏了一曲《渔阳三挝》。
其鼓声悲壮激昂,“音节殊妙,渊渊有金石声”,听得众人感慨万千,连曹操也不禁为之动容。
当官吏指责他未换服装时,祢衡竟当众脱下自己的衣服,赤身裸体站在堂上,然后缓缓换上鼓史的服装,再击鼓而去,神色自若,毫无愧色。
这一举动无疑是对曹操的公然羞辱,满堂宾客无不震惊。
曹操虽表面笑着说“本欲辱衡,衡反辱孤”,但心中对祢衡的不满已愈发加深。
孔融见状,连忙劝说祢衡向曹操道歉,祢衡假意答应,却在约定的时间让曹操空等一场。
他不仅没有道歉,反而在曹操的府门外大骂不止,言辞极为刻薄。
曹操对祢衡彻底失去了耐心,但又不想背负杀才之名,于是将他遣送给了荆州牧刘表。
曹操此举可谓用心险恶,他知道刘表性情宽厚,好结交名士,将祢衡送过去既能摆脱这个麻烦,又能测试刘表的气度。
刘表早就听闻祢衡的才名,起初对他十分敬重,让他负责起草文书。
祢衡的文笔确实出色,“文章言议,非衡不定”,刘表手下的官员草拟的文书,经过祢衡的修改润色后,往往能达到精妙绝伦的境界。
刘表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常常在公开场合称赞祢衡的才华,给予他丰厚的待遇。
然而,祢衡的狂傲本性难移,他渐渐对刘表及其手下的官员出言不逊,多次冒犯刘表。
他曾嘲笑刘表优柔寡断,批评刘表手下的谋士“只会纸上谈兵”,这些言论让刘表十分难堪。
刘表虽性情宽厚,但也无法容忍祢衡的无礼,又不愿承担杀才的恶名,便效仿曹操,将祢衡转送给了江夏太守黄祖。
刘表认为黄祖性格暴躁,祢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