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出秦门,金粟堆边哭陵树。”
诗里没提貂蝉,可后人总爱在这句诗旁批注:“彼时凤仪亭畔月,应照红妆泪未干。”
或许在文人心中,那个在吕布的勇武与董卓的暴虐之间周旋的女子,早已成了乱世里最鲜活的注脚。
宋代时,洛阳城里还有座“貂蝉祠”,据说是当年王允的旧部为纪念她所建。
祠里没有神像,只挂着一幅画:洛水之畔,一个女子背对着观者,手里握着半块玉佩,水面上倒映着她模糊的面容,像隔着一层永远也拨不开的雾。
每逢清明,总有人来烧香,有白发老者,也有垂髫小儿——老者或许记得父辈讲的连环计,小儿则是听着“闭月”的传说来的。
元代杂剧中,关于貂蝉的戏码格外多。
《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里,她唱:“我则待显奇功,立大节,灭尽那董卓党,扫除那吕氏邪。”
字里行间全是豪情;《夺戟》一折中,她与吕布在凤仪亭重逢,唱“则为你如花貌,引的我心暗焦,害得我意无聊”,又满是小儿女情态。
戏文里的她,既是救国的义女,也是痴情的女子,像一块多棱镜,每个角度都闪着不同的光。
到了明清,说书人在茶馆里讲《三国》,只要说到貂蝉,座儿们总会格外安静。
说到她许给吕布时,有人叹气;说到她入相府时,有人攥拳;说到凤仪亭畔董卓掷戟,满场都会发出低低的惊呼;可说到她最终的结局,说书人往往会顿住,端起茶碗抿一口,慢悠悠地说:“后来啊……后来就没人见过她了。”
没人见过,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
她不必像西施那样,功成后随范蠡泛舟五湖,也不必像王昭君那样,在塞北大漠里终老。
她就像一阵风,吹乱了董卓的朝服,吹折了吕布的画戟,然后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褶皱里,只留下一个名字,供后人揣度。
乾隆年间,有个叫赵翼的史学家,在《廿二史札记》里写:“古来亡国,未必皆由女祸。”
他说的是妲己、褒姒,可后人读着,总会想起貂蝉。
她不是祸水,而是乱世里的一把刀,被王允递出去,完成了使命,便被收进了鞘——只是这把刀,是有血有肉的,会疼,会哭,会在月夜里想起洛水边的铜铃。
如今,洛阳的洛水还在流,凤仪亭的旧址早已淹没在高楼之下,可“貂蝉”这两个字,依然活着。
在戏台上,在小说里,在父母给女儿取名字时偶尔闪过的念头里。
她是“四大美女”里最神秘的一个,没有确凿的生平,没有传世的画像,却比任何人都更贴近那个时代的真相——
那真相是,在男人争权夺利的游戏里,女人未必是棋子;在王朝更迭的洪流中,弱者也能掀起巨浪。
就像洛水,看似温柔,却能穿透岩石,冲刷出属于自己的河道。
或许有一天,某个在洛水边散步的人,会捡到半块刻着玉兰的玉佩。
那时风会吹过水面,带来千年前的琵琶声,像在说:
我来过,我爱过,我救过这天下。
这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