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后。洛红蕖和宋良箴这对姑嫂,就各自说起这些年受的苦,一边说一边叹气,心里满是感慨。到了晚上,林氏一再挽留宋良箴住下,还劝她一起去参加女子科举考试,顺便慢慢打听骆公子的下落。宋良箴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可姐妹们早就让人把她的行李从庵里搬过来了,她实在没办法,只好勉强留下。唐闺臣还帮她在县里提交了考试的报名表。从这以后,一群姐妹就都聚在了一起。
后来每到除夕,若花就会和红红等姐妹一起,煮热水洗澡;就连良氏、缁氏也跟着一起煮水洗澡。唐闺臣又想起之前在海外时,心里惦记的“泣红亭”的事儿,就托末空在庵附近的魁星祠里,塑了一尊女神像,也算完成了自己在海外时的心愿。
终于到了县考的日子,缁氏也想跟着唐闺臣等十一个姐妹一起去考试。幸好之前太后下的诏书上说,女子考试时可以带一两个女亲属陪着进出,所以只要有女眷跟着一起去考场,看守的人也不会仔细检查。于是到了点名的时候,大家偷偷让丫鬟顶替缁氏应答,把缁氏混进了考场。缁氏本身没什么学问,就在考场上随便写了写,应付了一场。
等考试结果出来后,唐闺臣考了第一名;若花、红红、亭亭的名次也很靠前;只有缁氏考在了最后一名,所以心里特别不痛快;颜紫绡本来文章写得不好,幸亏姐妹们帮她修改润色,才勉强考中。之后,每个考中的人都在家门口挂起了中榜的匾额,算是光宗耀祖了。
到了郡一级的考试,大家都以为缁氏上次县考只考了最后一名,这次肯定不肯再去了。没想到她反倒兴致特别高,还说:“这么大的天朝,难道就没有能看懂好文章的人?这次再去考,说不定就能遇到懂我的人呢!”于是又去考了一场。
等放榜的时候,结果让人很意外——缁氏居然中了郡考第一名,成了“郡元”;若花考了第二,唐闺臣第三,红红第四,亭亭第五;剩下的姐妹也都考在了前面;颜紫绡还是靠大家帮忙修改文章,也顺利考中了。
考中后按规矩要去拜见主考官(拜老师),可缁氏之前是靠丫鬟顶替才混进考场的,怕见了考官露馅,就假装生病躲了过去。之后各家都挂上了“文学淑女”的匾额,这场面别提有多风光了。缁氏这才心满意足,跟唐闺臣等人说:“其实这次郡考我本来不想去的,怕又考个倒数第一,那多丢人啊!可我连着几天做梦,梦里说我要是不去考,以后才女榜上就少一个人,必须得我去,才能凑够一百个才女的数。所以我才勉强去了,没想到居然侥幸拿了第一。以后能不能去京城参加部试还不一定呢,其实这第一拿了也没多大用!”
唐闺臣笑着说:“伯母要是没超龄,能去参加殿试,说不定还能拿个头名才女回来呢!明年考试,把第一让给亭亭姐姐,也一样的。”林氏接着说:“我听说郡考录取的人还不到二十个,咱们家就占了十二个,看来咱们郡的有才女子,都聚到咱们家了!要是论摆喜酒,得连着吃十二天才能请完。明天既要吃考中的喜酒,又要给唐敏过寿酒,肯定更热闹。今天就先从‘老元’开始喝喜酒吧!”
良氏纳闷地问:“‘老元’这俩字是啥意思啊?”史氏解释道:“缁氏嫂嫂本来就是有学问的老才女,现在又中了郡元,这不就是‘老元’嘛!”大家听了都笑起来,热热闹闹地喝起了喜酒。
第二天是唐敏五十岁的大寿,家里请了戏班子演戏。本府的知府、本县的县令,还有节度使,都跟唐敏有师生或上下级的交情,全都来给唐敏拜寿;接着,印巧文、窦耕烟、祝题花这几位小姐也来祝寿;还有本地官员的女儿苏亚兰、钟绣田、花再芳,她们平时跟着唐敏读书,这次郡考也考中了,所以是既来拜谢老师,也来给唐敏祝寿;颜紫绡也跟着大家一起过来了。
唐闺臣把大家一一请到客厅看戏,姐妹们都过来陪着,互相问了名字,聊得特别投缘,彼此都很亲近。缁氏还是怕被人看出破绽,就单独坐在另一桌。吃过早饭后,唐闺臣就把大家带到自己的书房,众人一看,书房里书架上摆满了诗书,笔墨纸砚也都很精致,众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