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原来是潘保正。匡超人赶忙上前作揖行礼,随后就把家里被火烧了、没地方住的事说了一遍。潘保正说:“匡二相公,原来昨晚着火的也有你家!真是太可怜了!”匡超人又把想借住寺庙、和尚却不同意的事讲了。潘保正转头就劝和尚:“师父,你有所不知,匡太公可是我们村出了名的老实人。再说这小二相公相貌堂堂,将来肯定有出息。你们出家人,行个方便,就借间屋子让他们住两天,他们肯定很快就搬走。香油钱我来出!”和尚听保正这么说,也不敢再拒绝,这才把匡超人一家请进去,腾出一间屋子给他们住。匡超人把老爹背进屋里安顿好,潘保正进来问候,太公连忙道谢。和尚烧了壶茶给大家喝,之后保正就回家了。没过多久,他又送来了饭菜和粮食,给匡超人一家压压惊。一直到下午,匡超人的哥哥才找过来,结果他不仅不感激,反倒还埋怨弟弟没帮他抢东西。匡超人一看这情况不行,就拜托潘保正,在寺庙旁边大路边租了半间屋子,一家搬了过去。
幸好着火那晚匡超人没睡,做生意的本钱还带在身上,他就接着干老本行,每天杀猪、磨豆腐赚钱。晚上点上灯继续读书。可太公经这一吓,病情更重了。匡超人虽然发愁,但书还是一天没落下。
有天晚上,匡超人读书读到二更天,正读得入神,突然听见窗外锣鼓声响,好多火把围着一乘官轿从外面经过,后面还跟着一群骑马的人。匡超人知道肯定是本县的知县路过,但是头都没抬,接着读自己的书,任由队伍过去了。没想到,这位知县当晚就住在村子里。到了住处,知县心里直感慨:“这么个乡下地方,大半夜还有人刻苦读书,真是难得!也不知道这人是秀才,还是童生,不如把保正叫来问问。”于是,知县马上就把潘保正传了过去,问他:“村子南边庙门旁边住着的那家人,夜里读书的是谁?”保正知道说的是匡家,于是就把匡家被火烧、租房住,以及匡超人每天读书到三四更天,不是秀才也不是童生,只是个小商贩的情况,一五一十全说了。知县听完,心里很是触动,就吩咐道:“我写个帖子,你明天送去,告诉这个叫匡迥的,就说我现在不方便见他。马上就要考试了,让他报名参加。要是文章写得好,我一定提拔他。”潘保正领了命令就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知县就回城里的衙门去了。潘保正恭恭敬敬地送完知县回来,就急急忙忙跑到匡家,一边敲门一边喊:“恭喜恭喜!”匡超人一头雾水,忙问:“这喜从何来?”潘保正就从帽子里掏出一张帖子递给他,上面写着:“侍生李本瑛拜”。匡超人一看是本县知县的帖子,吓了一大跳,赶忙问:“老爹,这帖子是给谁的?”潘保正就把知县路过听见他读书,叫自己去问话,自己又把匡超人家里穷苦还孝顺的事全告诉了知县,知县这才发帖子让他去应考,说是要提拔他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还得意地说:“我之前就说你气色好,有贵人相助,这下应验了吧?”匡超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拿着帖子就跑去告诉父亲,太公听了也高兴得不行。晚上,他哥哥回家看到帖子,匡超人又跟哥哥说了这事,哥哥却根本不信。
过了几天,县里真的贴出告示,要考童生了。匡超人就赶紧买了考卷去报名考试。考完后,发榜一看,竟然被录取了。
到了复试的时候,匡超人又买好考卷等着。等复试那天,知县坐在大堂上,第一个点名就点到了他。知县把他叫住,问:“你今年多大了?”匡超人回答:“小人今年二十二岁。”知县说:“你的文章写得不错,这次复试更要用心些,我肯定会关照你!”匡超人赶紧磕头谢恩,领了考卷就下去答题。又经过两轮复试,到了最终放榜的时间,匡超人居然考了第一名,成了案首,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乡里。匡超人拿着名帖去县衙感谢知县,知县就把他请到内宅相见,问起他家的艰难处境,当场拿出二两银子送给他,说:“这是我的一点俸禄,你拿回去奉养父母。回家后一定要更加努力读书,等府考、院考的时候,你再来找我,我还会资助你路费。”匡超人谢过知县后,就赶忙回到家里,先把银子交给了父亲,又把知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