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旁边有个小门,马二先生从那里走了进去。寺里是一个宽敞的大院子,地面铺的都是打磨过的砖。走进二道山门,两边长廊上是几十层高高的台阶。寺里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富贵人家女客,她们穿着华丽的锦绣衣服,进进出出,络绎不绝。微风一吹,她们身上的香气直往人鼻子里钻。
马二先生来个子高,头戴着高方巾,长着一张黑黝黝的脸,挺着个大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子,在人群里横冲直撞地乱逛。不过女客们根本不看他,他也不看女客。在寺里前前后后转了一圈后,他又出来坐在一个茶亭里休息。茶亭上方挂着一块横匾,写着金色的“南屏”二字。他又要了一碗茶,看到柜台上摆着橘饼、芝麻糖、粽子、烧饼、处片、黑枣、煮栗子等各种吃食,就每样都买了一点,也不管好不好吃,吃饱了算。
逛了这么一大圈,马二先生也累坏了,就拖着两条腿,晃晃悠悠地走进了清波门,回到住的地方,关上房门就睡了。因为这一天走了太多路,他在住处足足睡了一整天才缓过劲儿来。
第三天,马二先生起床后,就打算去城隍山逛逛。城隍山也就是吴山,就在杭州城里。他没走多远就到了山脚下,望着眼前的几十层台阶,一口气往上走,没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好不容易走到一个大庙门前,看到有卖茶的,赶紧喝了一碗歇歇脚。进去一看,原来是纪念吴国相国伍子胥的庙,马二先生恭恭敬敬地作了个揖,还仔细把庙里的匾额、对联都看了一遍。
接着往上走,感觉好像没路了,然后四处瞅了瞅,发现左边有个门,门上钉着块匾,上面写着“片石居”三个字,看样子里面应该是个花园,还有些楼阁。马二先生走了进去,发现窗户都关着。他趴在门外往里张望,看见几个人围着一张桌子,桌上摆着香炉,众人围在一起,像是在搞请仙的活动。马二先生心想:“他们这是请神仙来指点科举功名的事儿吧,我也进去问问。” 他站在那儿等了一会儿,看见有人磕完头站起来,旁边有人说:“请来了一个才女。”马二先生听了,心里暗暗发笑。又过了一会儿,有人问:“是不是李清照?”又有人问:“是不是苏若兰?”还有人拍手喊道:“原来是朱淑贞!”马二先生一听,嘟囔着:“这些都是些女诗人,看来和科举功名没关系,我还是走吧。”
他又转过两个弯,爬了几层台阶,眼前突然出现一条平坦的大街。大街左边靠着山,沿途有几座庙宇;右边是一排房子,每间都有两进。后面一进的窗子大开着,视野十分开阔,远远地就能隐隐约约看见钱塘江。这些房子有的是酒馆,有的是卖小玩意儿的,有的是卖饺子、面条的,还有的是卖茶、摆摊测字算命的。庙门口摆满了茶桌,光是这条街上卖茶的就有三十多家,热闹得很。
马二先生正走着,突然有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在茶铺里招呼他进去喝茶。马二先生看都没看,扭头就走,到隔壁茶室泡了一碗茶。看到有卖蓑衣饼的,他买了十二个钱的饼吃,吃完总算觉得有点意思。吃完就继续往上走,忽然,一座高大雄伟的大庙出现在了眼前,原来是城隍庙。他径直走进去,好好参观了一番。
过了城隍庙,又是一个转弯,来到一条小街。街上是酒楼、面店应有尽有,还有几家崭新的书店。一家书店的墙上贴着宣传海报,上面写着:“处州马纯上先生精选《三科程墨持运》于此发卖。”马二先生一看是自己选编的书,心里一喜,走进书店坐下,拿起一本翻看,还问了问价钱,又打听:“我这书卖得还行吧?”书店老板说:“科举范文也就一时流行,哪比得上古书经久不衰。”马二先生听完就起身离开了,找了个地方稍微歇了歇脚,就接着往上走。
走过这条街,上面就没有房子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的山冈。马二先生一步步走到山冈上,往左看,钱塘江一览无余。那天江上没有风,江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就连过江船上的轿子都看得清清楚楚。再往上走几步,往右又能看到西湖,雷峰塔一带和湖心亭都尽收眼底。西湖里的打鱼船,一个一个的,就像小鸭子浮在水面上。马二先生站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