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第二天,蘧公孙封了二两银子,又准备了些熏肉和小菜,亲自到文海楼为马二先生送行,还带了两部新选编的科举范文回去。
马二先生上船出发,一路来到杭州断河头,找到文瀚楼书坊——和之前请他选书的文海楼是同一家——就在那儿住了下来。住了几天,没什么选编文章的活儿,他身上揣着点儿钱,就想着去西湖逛逛。
这西湖的景色,堪称天下第一,山水都是原汁原味的天然美景!先不说灵隐寺的幽静深邃、天竺寺的清新雅致,单说出了钱塘门,路过圣因寺,踏上苏堤,中间经过金沙港,一转弯就能望见雷峰塔,再走到净慈寺,这一路走来十多里,处处都是风景。每隔一小段路就有亭台楼阁,有的地方是华丽气派的富贵人家宅院,有的地方是质朴的农家小院;有的地方桃花柳树争奇斗艳,有的地方则是大片大片的农田。路边卖酒的店铺酒旗高高飘扬,卖茶的摊位红通通的炭火正旺,男男女女的游客来来往往,热闹非凡,比起传说中繁华的“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也是毫不逊色。
马二先生一个人带着点钱,走出钱塘门。他先在茶亭里喝了几碗茶,然后走到西湖边的牌楼底下坐下休息。这时,一船又一船从乡下赶来烧香的妇女到了。这些妇女都梳着挑鬓头,穿着各色衣裳,年轻些的穿着红绸单裙子。她们有的模样还算周正,但大多是大团脸、高颧骨,还有不少脸上长着疤、麻点、疥疮的。不一会儿工夫,就来了五六船人。这些妇女后面都跟着自家男人,男人们扛着伞,手里拿着衣包。船一靠岸,他们就各自往西湖边的庙里去了。马二先生看了一眼,也没太在意,就起身又往前走了一里多路。
走着走着,他看到湖边连着好几家酒店,店里挂着肥美的羊肉,柜台上的盘子里盛着热腾腾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还冒着热气,蒸着一个个大馒头。马二先生馋得直咽口水,可兜里没钱买,只好走进一家面店,花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可是吃完还是觉得没吃饱,他又到隔壁茶室喝了碗茶,花两个钱买了点处片嚼着,这才觉得稍微有点滋味。
从茶室出来后,马二先生看见西湖边柳荫下停着两只船,船上的女客正在换衣服。一位脱去黑色外套,换上了水田披风;一位换下天青色外套,穿上了绣着八团图案的玉色衣服;还有一位中年女客,脱下宝蓝缎衫,换上了天青缎二色金的绣衫。她们身后跟着十几个女仆人,也都换了衣裳。这三位女客身边各有一个丫鬟,拿着黑纱团香扇替主人遮阳,然后慢慢地上岸。她们头上珍珠闪烁,光芒四射,裙子上的环佩叮叮当当响个不停。马二先生低着头从她们身边匆匆走过,没敢抬头多看。
马二先生继续往前走,过了六桥,拐了个弯,周围变得像乡村一样,还能看到不少人家停放棺材的地方,走了一两里路,全是这样的景象,看得人心里发腻。这时他本想回家,一转头碰到一个路人,就问:“请问前面还有好玩的地方吗?”路人说:“再往前走就是净慈寺、雷峰塔,怎么会不好玩?”马二先生听了,又接着往前走。走了半里路,他看见一座楼台建在湖中间,中间还隔着一座板桥。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门口有个茶室,他进去喝了碗茶。楼台里面门锁着,马二先生想看里面,管门的问他要了一个钱才开门。
进去后,里面是三间高大的楼房,楼上供奉着仁宗皇帝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赶忙整理好头巾,理了理身上的宝蓝长衫,从靴筒里拿出一把扇子当作笏板,恭恭敬敬地朝着楼上作揖、跪拜,一连拜了五下。拜完后,他定了定神,又回到茶桌前坐下。旁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那是布政司的人在里面请客,不能进去。厨房在外面,热腾腾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地从他面前端过去,马二先生看了,心里又是一阵羡慕。
离开这里后,又越过了雷峰塔,马二先生远远望见一片高低错落的房子,屋顶盖着琉璃瓦,曲曲折折的朱红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走到近前,他看到一个高高的山门,上面挂着一块直匾,写着金色的“敕赐净慈禅寺”几个大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