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的模样。
但最大的挑战,还在产品出来之后——如何卖出去,卖出好价钱。这正是秦枫的专业所在,也是他压力最大的地方。
**品牌的塑造:从“秦家庄的牛”到“太行青牧”**
秦枫深知,没有品牌,再好的产品也只是原料。他要给合作社的牛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清晰的定位。
他首先对产品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太行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卖点:海拔千米以上,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水质甘甜。牛的养殖方式也坚持传统与科学结合:采用半放养模式,牛群可以在山间自由活动,采食天然牧草,辅以合作社自己种植的优质青贮饲料和精饲料,绝不使用含有瘦肉精、抗生素等有害添加剂的饲料。养殖周期也比规模化养殖场的牛要长,确保牛肉的风味和口感。
基于这些特点,秦枫将产品定位为“生态、有机、健康、风味独特”的高端牛肉。目标客户群体锁定在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追求的城市中高收入人群。
品牌名称的确定颇费了一番周折。他召集合作社成员开会讨论,征集了几十个名字,最后秦枫力排众议,定下了“太行青牧”。“太行”点明地域特色,彰显其正宗产地;“青”代表绿色、生态、健康,也象征着希望和活力;“牧”则点明了产业属性。Logo设计也简洁明了,以太行山的轮廓为背景,配以一头健硕的牛的剪影,线条质朴而有力。
有了品牌,还需要故事。秦枫亲自执笔,撰写了“太行青牧”的品牌故事。故事里有太行山的雄伟壮丽,有秦家庄人的淳朴坚韧,有合作社成员们辛勤的汗水,有对传统养殖方式的坚守,也有对现代健康理念的追求。他希望通过故事,赋予“太行青牧”温度和情感,让消费者不仅仅是购买牛肉,更是认同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
他还为“太行青牧”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可追溯体系。每一头牛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耳标,记录了牛的品种、出生日期、防疫情况、养殖过程、屠宰信息等。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追溯到这头牛的整个生长周期,吃得放心。
**渠道的开拓:艰辛的“破冰之旅”**
品牌有了,故事有了,接下来就是寻找市场。秦枫首先把目光投向了他曾经生活过的城市——上海。那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消费能力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接受度高。但同时,竞争也异常激烈,各大品牌早已占据市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品牌,想要挤进去,难度可想而知。
他带着精心准备的产品资料、品牌故事和几箱精心包装的牛肉样品,踏上了前往上海的“破冰之旅”。
他的目标很明确:高端商超、精品餐厅、社区团购平台、企业福利采购。
然而,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
他一家家地跑商超采购部,递上资料和样品,得到的大多是礼貌而疏远的拒绝。“我们已经有固定的供应商了。”“你们的品牌没听过,消费者不认可怎么办?”“价格太高,没有竞争力。”
他又去联系一些精品餐厅。主厨们对牛肉的品质要求极高,虽然“太行青牧”的牛肉在口感和风味上确实有优势,但缺乏品牌知名度,餐厅也不敢轻易更换供应商,担心影响菜品稳定性和顾客评价。
屡屡碰壁,秦枫没有气馁。他知道,这是每个新产品走向市场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他调整策略,不再盲目地广撒网,而是开始做更深入的市场调研,精准定位目标客户。
他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同学、朋友关系,举办小型的品鉴会。把牛肉做成不同的菜肴,请大家品尝。“太行青牧”牛肉的品质是最好的通行证。其肉质鲜嫩,纹理清晰,脂肪分布均匀,无论是煎、烤、炖、涮,都风味绝佳。品尝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一位在某知名连锁餐饮集团做采购经理的同学,被“太行青牧”的品质和秦枫的执着打动,答应先少量采购,在旗下几家高端门店进行试销。这是“太行青牧”第一次进入上海的餐饮渠道,秦枫激动得几夜没睡好。他亲自跟进物流配送,确保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