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了几个层面:
第一,**生态修复试点**。选择一些生态环境受损较为严重,但具备一定修复潜力的地区,建立试点基地。运用他在屋顶菜园中摸索、改良并成熟的生态培育技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尝试进行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源净化等工作。这将是一项艰苦且长期的任务,需要耐心、毅力和科学的方法。但一旦成功,其示范效应将是巨大的。他仿佛已经看到,那些荒芜的土地重新披上绿装,干涸的河流再次泛起清波。
第二,**“希望种子”计划**。将他培育和改良的优良种子,不仅仅是传递给工坊的学员,更要推广到更广泛的地区。特别是那些偏远、贫困、生态脆弱的地方。他要教会当地人如何辨识土地,如何培育种子,如何进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们掌握自主改善生活和环境的能力,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个希望的起点。
第三,**理念传播与教育**。“展望”计划不仅仅是技术的输出,更是理念的传播。他要通过讲座、培训、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大众普及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提高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环境的责任感。尤其是要从小孩子抓起,在他们心中播下绿色的种子,培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他的屋顶菜园可以作为一个固定的教育基地,而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可以成为临时的课堂。
第四,**技术研发与创新**。屋顶菜园的经验是宝贵的,但面对更复杂、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原有的技术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改良和创新。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研究出更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的生态修复和植物培育技术。或许,可以尝试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碰撞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五,**建立交流与合作网络**。生态问题不是孤立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秦枫的“展望”计划不是要单打独斗,而是要积极寻求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公益组织、企业乃至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整合资源,共享经验,形成合力,才能让“希望”的种子传播得更快、更远。
这五个方面,如同五个相互支撑的支柱,共同构成了“展望”计划的核心框架。每一个方面都充满了挑战,但也同样充满了吸引力。秦枫的心中充满了久违的激情,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那个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状态。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双手,这双手曾在田埂上劳作,曾在实验室里钻研,曾抚摸过无数的种子,也曾培育出这片屋顶的奇迹。现在,这双手将去触摸更广阔的土地,去播撒更多的希望。
夕阳西下时,秦枫召集了工坊的核心成员和几位最优秀的学员,包括那个上午接过种子的少年——他叫林默。
在灯火通明的工坊大厅里,秦枫将自己“展望”计划的想法和盘托出。他没有居高临下地发布命令,而是像一个伙伴一样,分享着自己的愿景和思考。
他讲述了向日葵共同转向东方的奇观,讲述了那份关于希望的启示,讲述了他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和对生态修复的责任感。他描绘了“展望”计划的蓝图,包括试点基地、种子计划、理念传播、技术创新和合作网络。
大厅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秦枫的构想所震撼。他们习惯了屋顶菜园的宁静与充实,从未想过,他们所坚守和传承的事业,可以拥有如此宏大的格局和如此深远的意义。
短暂的沉默之后,首先打破寂静的是林默。少年站起身,脸上带着激动的红晕,紧紧握着拳头:“秦师傅,我愿意跟您一起去!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想亲手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地方!”
他的话音刚落,立刻引起了连锁反应。
“秦师傅,算我一个!我的技术虽然还不够精湛,但我不怕吃苦!”
“我们工坊的技术,不应该只局限在这里。能为外面的土地做些什么,是我的荣幸!”
“秦师傅,您放心,工坊有我们在,一定不会让您失望!您去开创更广阔的天地!”
老学员们有的主动请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