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紫微宫含元殿内,鎏金兽香炉中腾起袅袅龙涎香,绕着丹墀上那袭明黄翟衣打转。
武曌指尖捏着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朱笔在“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
几句上划过,忽而低笑出声——墨色浓淡间,倒真见得那落魄文人的锋芒。
案头铺着的扬州地形图上,红点如星子般缀在运河沿岸,她抬眸望向阶下持笏而立的宰相,指尖敲了敲檄文末尾“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的狂草:“这骆宾王啊,笔杆子倒比刀剑锋利三分。”
殿外铜鹤漏滴下清响,十月的风卷着未化的霜气扑进殿门。
当值宦官跪呈军报时,武曌正将朱笔浸入笔洗,水纹荡开时,她眼底闪过冷冽的光——李敬业在扬州开仓募兵,十几万叛军屯于江淮,这把火终究是烧起来了。
“传旨,”
她甩了甩笔尖水珠,宣纸边缘的“李唐宗室”
四字被墨色浸透,“命李孝义为扬州道大总管,率三十万大军即日开拔。”
阶下众臣面面相觑,李孝义的名字落在耳中,如重石击水。
这李神通之子虽顶着宗室亲王的头衔,却从未有过统兵之实,唯有武曌指尖摩挲着案上的玉圭,唇角勾起深谙人心的笑:“李敬业不是口口声声‘匡扶李唐’么?”
她抬眸望向殿外蟠龙柱,鎏金纹路在晨光里刺目,“那便让李唐宗室亲自去平叛——天下人且看,究竟是他李敬业在谋反,还是我武曌在护这李唐社稷。”
军伍开拔那日,洛阳玄武门的城砖还凝着晨霜。
李孝义跨骑在玄色战马上,蟒纹披风被风扯得猎猎作响,身后三十万甲胄映着初升的太阳,恍若给城墙镀了层铁血的金。
武曌立在城楼之上,翟衣上的日月纹与军旗上的“李”
字交相晃动——她要的从来不止是战场胜负,更是这道义上的先手:当宗室亲王挂帅平叛的消息传遍天下,李敬业“清君侧”
的幌子便成了笑话,百姓眼中的“叛军”
二字,便实打实烙在了扬州城头。
帐中烛火摇曳,魏元中捏着密报的指尖泛白。
作为监军,他清楚武曌的算盘——李孝义的宗室身份是利刃,却也需有人握住刀柄。
“将军可知,陛下为何派下官来?”
他望向案前皱眉看兵书的李孝义,烛影在他眼角皱纹里跳动,“一则,这江淮水网密布,需得用巧劲破敌;二则……”
话音未落,帐外传来巡夜的梆子声,“咚——咚——”
两声,正合了他心底的算计,“宗室与天后,终究要让天下人看见是一条心。”
月余后,黑齿常之的任命诏书快马送至安西。
这位出身百济的猛将摩挲着诏书上的朱红御印,帐外的驼铃声混着羌笛,忽然想起多年前在吐蕃战场上,唐军大旗在风雪中猎猎作响的模样。
武曌的旨意写得明白:“为第二梯队主帅,屯兵陕州,听候调遣。”
他指尖划过“黑齿”
二字——这姓氏在长安贵胄眼里是“夷狄”
,在武曌笔下却成了“纯粹”
:没有门阀纠葛,没有宗室朋党,有的只是铁血战功堆成的忠勇。
反观扬州城内,李敬业正对着地图烦躁地掷开令箭。
运河上的粮船被唐军截了三成,百姓见了叛军旗号竟躲进竹林——说好的“江南响应”
,怎的成了困兽之斗?帐外忽然传来争吵声,他扯开幕帘,正见谋士们为“先取金陵还是直捣洛阳”
争得面红耳赤,烛火将他们的影子映在帐幕上,晃如群魔乱舞。
想起那日在府库前振臂一呼的豪情,此刻却像被戳破的气囊,只剩漏风的疲惫。
冬至那日,洛阳传来捷报:李孝义部在高邮击溃叛军前锋,魏元中设伏断了叛军粮道,黑齿常之的第二梯队尚未动兵,李敬业已困守扬州城。
武曌坐在龙椅上,听着宦官念着军报里“叛授,余党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