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那里吗?”
他有心想要承认,又觉得这样评价客人的故乡过于冒昧,只能讪讪地别开视线。客人却说:“很正常呢。在你老师和他同类的观点里,那个地方是‘噩梦之地’;明明具备着孕育理想模型的基础要素,却和你们追求的完美国度背道而驰。所以,即便那个地方的的确确能摆脱你所厌恶的一切缺陷,到头来也完全无法令你接受。”
实在没有可以反驳之处,他只得默然点头。面对他这样否定自己的故乡,客人既不认同也不生气,一如既往的什么都不在意。纵使已经算是认识了一段时间,曾蒿却很少能体会对方的心情。这样到底算什么呢?既不是老师,说是朋友也有些奇特,到头来就只是一位奇怪的“客人”而已。思虑之中,他不自觉地问道:“当初,为什么给我那张纸条呢?”
“后悔了吗?”
“不是……但,其他去那里的人,理由都和我不一样。只有我是拿到了你的纸条吗?”
“是啊,因为你去那里是最好的选择。除此以外,我没有可以帮助你的办法。”
“你不可以带我离开吗?”
裹挟松叶气味的晨雾从林间飘出,弥漫于泥泞潮湿的小径之上。有只蚯蚓从泥中露出半截招摇的身躯,寻求地表上没有被雨水侵占的新鲜空气。客人凝望着这一幕,然后说:“那样做的话,并不能回答你的疑惑啊。”
“不行吗?”
“不行的。就像你无法接受我的故乡一样,单纯地使你脱离同类,并不能够让你满意。小刍,你真正想要的并不是超脱,而是解答呢。”
当时还未完全明白客人的意思,他只是习惯性地接受了这个说法。反正自从初见以来,凡是客人所说的话从来没有错过。按理说应该对这种判断力感到欣羡,然而却并没有,因为这种能力是如预言般毫无道理的;如同能凭知觉猜中答案,却不能够做出完整的推理过程,这样的解答即便百发百中,也并无可以参考或学习的价值。因此事后想来,客人所说依然是正确的——他想要的是追求答案,而不是远离问题;但是能够做到这点的,绝不是永远置身事外的客人,恰恰就是教育者才办得到。
看到他心神不属的表情,已经走到小路尽头的客人并未像往日般踏上归途,而是微笑着提议说:“今天去集市上看看吧。”
所谓的“集市”,不过是一小群在通往市区的道路边摆摊贩货的农户与小手工业者。虽也算是人多眼杂之地,会被摄像头拍到的风险却微乎其微,因此他和客人也偶尔去那里消遣时光。其实,如今的他在户外能够得到的乐趣微乎其微,主要还是顺应客人的意思罢了。也曾问过对方在市集漫游究竟有何兴味,客人只是笑着说:“这里有一点故乡的感觉。”
对于“故乡”这个词,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他都没有特别之感;即便从概念层面认识到“思乡之情”这一现象,他也觉得只是境遇的影响而已。人如果处在顺境高升之时,绝不会想着要回到过去;唯有遇到挫折难以前进,才会去给往日的种种琐事赋予过高的价值。可是说到底,每个人不都必然会有一个出生和长大的地点吗?就如同必然会有一对父母,会有一个躯体,会有一种发色和肤色……无非又是一项因诞生而形成的设定;哪怕这个设定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