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的风,吹过我们的时光
沈伊沐攥着那张“马帮老学堂毕业证书”,指尖摩挲着纸面,油墨的香气里仿佛还混着古旧木楼的气息。她侧头看向身边的沈时云,他正低头研究着一本蓝色封皮的《茶马古道》手册,阳光透过老学堂的木窗棂,在他睫毛上投下细碎的影子。
“原来1972年的茶马古道课程是这样的。”沈伊沐把证书往他面前凑了凑,声音里带着旅行特有的雀跃,“我们也算‘毕业’了。”
沈时云抬眸,眼里漾着笑:“那得好好纪念。”他抬手,把她耳侧被风吹乱的碎发别到耳后,指尖的温度让她心头一暖。
这趟茶马古道之行,是他们计划了许久的旅行。当文学院的社会实践横幅在腾冲热海的雾气里展开时,沈伊沐就觉得,“课堂内外皆学问,社会处处是教材”这句话,在茶马古道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了具象的模样。
一、老学堂的回响
他们是在一处保存完好的马帮旧址里发现“马帮老学堂”的。木楼斑驳,门板上还留着当年的粉笔痕。沈伊沐和沈时云跟着一群游客,戴上了红领巾,坐在吱呀作响的木凳上,听一位扮作老学究的讲解员讲茶马古道的历史。
“当年马帮汉子走南闯北,也得识文断字,记账通商……”讲解员的声音在老屋里回荡,沈伊沐望着黑板上“茶马古道”四个苍劲的粉笔字,忽然有些恍惚。她仿佛看见百年前,一群皮肤黝黑、带着风尘气息的马帮学徒,正坐在同样的位置,眼神里满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求。
沈时云轻轻碰了碰她的手,递过来一个本子:“你看,这和我们课本里讲的民间文化传承,多像。”
她低头,看见本子上是他刚刚画的老学堂结构图,旁边还标注了“木质榫卯结构,清末民初风格”。沈伊沐笑了,男朋友学建筑的严谨劲儿,在旅行里也藏不住。
课程结束时,每个人都拿到了那张复古的“毕业证书”。沈伊沐举着证书和沈时云自拍,镜头里,她笑得眉眼弯弯,他则是一贯的温和,背景是老学堂布满岁月痕迹的木梁和带着烟火气的黑板。
“回去可以裱起来。”沈时云把她的碎发又理了理,“证明我们家伊沐也是‘马帮文化学者’了。”
“那你是‘马帮文化学者家属’。”沈伊沐踮脚,在他脸颊印下一个吻,木楼里传来其他游客善意的笑声。
二、热海的雾与马帮的粮
离开老学堂,他们去了腾冲热海。远远地,就看见水汽氤氲,像一层白纱裹着青山。沈伊沐拉着沈时云往人群里挤,看见一口热泉正咕嘟咕嘟地冒着泡,导游说这是“大滚锅”,能把鸡蛋煮得香喷喷。
“你看那水汽,像不像马帮赶路时遇到的晨雾?”沈伊沐指着远处被雾气笼罩的山林,“课本里说茶马古道气候多变,热泉、雨林、雪山都有,马帮的生活该多艰苦。”
沈时云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眉头微蹙:“嗯,所以他们才会在驿站里储存干粮,研究出那些耐放又顶饿的吃食。”
这话像是引子,把他们引到了一处马帮美食体验区。一个大铁架上,烤着许多圆圆的饼子,旁边的大盆里,有人正用芭蕉叶包着什么。沈伊沐凑过去看,摊主笑着递过来一个烤好的饼:“尝尝?这是马帮饼,以前马帮赶路,就靠这个填肚子。”
饼子咬下去外皮酥脆,内里软糯,带着淡淡的咸香。沈时云也拿了一个,边吃边说:“这饼耐放,烤了之后水分少,难怪适合长途跋涉。”
他们还尝了用大滚锅温泉水煮的鸡蛋,蛋白嫩滑,蛋黄流心,热腾腾的温度顺着喉咙往下,熨帖了旅途的疲惫。沈伊沐剥鸡蛋时,忽然想起什么,对沈时云说:“你觉不觉得,我们现在吃的,是当年马帮最奢侈的享受了?他们赶路时,能有热食吃就不错了。”
沈时云点点头,把剥好的鸡蛋递到她嘴边:“所以要珍惜。”
三、马帮饭的滋味
傍晚,他们在一家主打马帮菜的餐馆落脚。老板娘推荐了“马帮套餐”,说是还原了当年马帮的伙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