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传来的配方改良的,说不定能打开新市场。”
负责调味的老师傅信心满满。
这些“熊猫牌”
罐头,无论是鱼肉还是虾肉,都在包装上醒目地印着“优质蛋白”
、“营养丰富”
的字样,迅成为紧俏商品。
而在民间,海鱼的普及也带来了有趣的碰撞。
许多初来南洋的民国移民,第一次吃到几乎没有小刺的海鱼时,感觉既新奇又惊喜。
“这鱼好,肉厚,没细刺,娃儿吃也不怕卡喉咙。”
一个带着孩子的母亲在商店买到冰鲜的马鲛鱼排后赞不绝口。
“听说还能生吃?沾点酱油就行?这……这能行吗?”
一个老成持重的北方移民看着金枪鱼刺身的宣传画,将信将疑。
但在尝试过后,往往被其鲜美的口感征服。
本土的南洋华人则基于原有的饮食习惯,开出更多融合菜式,比如用咖喱烹煮石斑鱼头,用椰浆蒸海鱼,让海产品更快地融入本地餐桌。
就在这时,一个更大的利好传来。
正忙于太平洋战事的白鹰海军后勤部门,在得知南洋能稳定提供大量优质蛋白质后,通过联络处,直接向南华集团抛来了一份长期、大额的军需订单。
定期采购“熊猫牌”
鱼肉罐头和急冻鱼排,作为军舰和海外基地的补给。
这份订单,不仅利润丰厚,更将南华渔业的成功,从商业层面提升到了战略合作的高度。
消息像风一样传开。
那些当初对“南洋-1ooo型”
渔船犹豫不决、甚至暗中嘲笑李振邦和郭修“瞎折腾”
的民间船东、商会老板们,此刻悔得肠子都青了。
他们蜂拥而至,围住了刚刚松了口气的李振邦厂长,围住了南华集团总部。
“李厂长,李老哥,还有船没有?我们潮汕商会,订两艘,不,三艘!”
“郭总,郭总。
那个能找鱼的声纳,卖不卖?我们愿意出高价。”
“合资,郭总,考虑一下合资吧。
我们出钱,出人,南华出技术,出管理就行。”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追捧,张弛在听取郭修和张广松的汇报时,不禁笑了。
“看来,这第一个螃蟹,味道不错。
现在不用我们再求着他们买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