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的盛夏,黄河决堤的惊涛骇浪彻底打乱了金山镇在襄阳的既定棋局。当李勇仍在四川游山玩水时,李标已如同一头蛰伏的猛虎,在豫陕边境悄然展开凌厉攻势。
武关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是古代关中的重要门户之一,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并称为“秦之四塞”。它扼守着从南阳盆地进入关中的交通要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追剿北逃勋阳起义军!"206师1旅手持军令。乘守军不备,一个突袭,以武关守军勾结反贼为名,将洪承畴苦心经营的武关防线守军2000人缴械。
彼时洪承畴正深陷山西吕梁山脉的崇山峻岭,与高迎祥、张献忠的残部捉迷藏般周旋,闻讯后只得捏着鼻子吞下这记闷亏——毕竟比起武关的局部得失,追捕流寇才是当务之急。
但李标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盯上了伏牛山这片战略要地,以"剿灭勋阳起义军余孽"为由,师长王铁柱亲率206师第2旅强占南召县。一时间,豫西山区战云密布,金山镇的旗帜插遍了伏牛山麓的各个隘口。"不灭伏牛山反贼,誓不撤军!"这句掷地有声的誓言,没有震慑到流窜的起义军,却让南阳府的官员们看到了"免费打手"的价值。
南阳知府是个明白人。眼见李标在伏牛山扎下根来,不仅挡住了农民军南下的脚步,还主动放出风声要肃清周边匪患,当即拍板送上军粮三千石、白银万两。"王将军乃我南阳屏障!"他在欢迎宴上举杯相邀,席间更是将王铁柱奉为上宾。一时间,南阳府与驻军竟呈现出"军民和谐共处"的罕见景象——百姓们不再流离失所,商贩重新开张,连山间的土匪都收敛了行迹。
崇祯五年六月二十一日,李勇在襄阳府衙的沙盘前听李标汇报时,指尖轻轻敲击着青铜虎符。他望着地图上武关至南召的红色标记,嘴角泛起一丝满意的弧度:"标子啊,干得漂亮!倒是会借势而为。"李标看似鲁莽的举动,实则暗合了金山镇的战略布局——既削弱了洪承畴在豫陕边境的影响力,又在南阳府建立了义军的秘密补给基地。
但喜悦之余,李勇的目光又落在另一处密报上:黄河决堤导致豫皖苏三省灾民逾百万,流民如潮水般涌向襄阳、山东等地。"若被起义军利用......"他揉了揉太阳穴,眼前浮现出难民饿殍遍野的惨状,这是李勇不愿看到的。这些流民若沦为流寇,不仅会加剧中原战乱,而且会死更多的人,李勇更不能接受,老子的南洋和美洲缺得人海了去,大好的良民,可不能白白耗损了。
"传令李标!"李勇猛地拍案而起,"定向灾民招募三万人!"他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三个坐标,"以襄阳府和勋阳府为基地,成立三个师预备役民兵,正式编制年底再说!"吴承志闻讯赶来时,正撞见李勇伏在案上勾画兵力部署图:"反正明年咱们要拿下陕西、甘肃,这些新兵就是先锋!"
"可装备短缺......"吴承志皱眉,"将领和旗官......"
"无妨!"李勇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让103师与新兵混编成4个师,先搞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武器不急,慢慢补上,西部没有大仗打"他拿起毛笔在纸上疾书,"再抽调203师、206师的精锐军官过来,用半年时间打造出能守能战的队伍!"
王铁柱接到命令后,立即在伏牛山脚下的营地展开行动。他命人搭建粥棚、开设医馆,以"参军者每日有粮、伤者有医"为号召,迅速吸引了大批灾民。短短半月,三万人的队伍快速招满。
"王大人高明!"南阳知府望着训练场上整齐列队的预备役新兵,对前来视察的王铁柱赞叹道,"这些流民若得妥善安置,不仅能保境安民,更能成为我大明的劲旅!"
王铁柱哈哈大笑:"借大人吉言!待来年开春,咱这新军就能跟着大军杀回陕西,夺回那片丢失的县城!"他望向山西的方向,那里的起义军残部仍在山中游击中。
崇祯五年六月二十二日的襄阳府衙内,李勇指尖摩挲着一份泛黄的密报,案头摆着五名卧底从义军内部带回的情报(崇祯四年,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