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出发,沿长江向南航行,经江津转入乌江水系,再折入沱江后,经泸州、富顺、内江等码头,最终抵达成都。这段长约五百里的沱江航道(约合今制250公里),是明末西南商贸运输的主动脉——崇祯四年三月二十九日,莫学贵一行乘浅船逆流而上,十日即达成都。彼时四川人口已突破四百万大关,沱江上往来不绝的平底浅船(载重约二十至三十吨),正承载着自贡井盐与内江蔗糖的重量,将"川省精华"输往四方。
成都府东大街此时正迎来商业巅峰。这座紧邻锦江东水津渡码头的商业街(全长约1.52千米),因"商贾辐辏,繁华蜀中"的美誉,成为西南金融贸易中心。金山商会新近落址于此,与鳞次栉比的商号、钱庄、货栈共同织就了蜀地最密集的商业网络——东大街不仅是商品集散地,更是白银流动的血脉节点。
更宏大的水网在此交织:以锦江为主干的航运体系,向南经岷江串联乐山、宜宾,最终汇入长江,形成纵贯巴蜀、直抵江南的"黄金水道"。这条贯通上下游的商贸动脉,其主航线"成都→嘉定(乐山)→重庆→荆州→江南"全程顺流而下,约十五至二十日可达江南。从井盐、蔗糖到生丝、药材,巴蜀物产借此水路网络源源不断输向长江中下游,造就了明末西南地区"舟楫塞港,货物山积"的繁荣盛景。
"天府之国"的称谓最早见于《战国策·秦策一》,原用以赞誉关中平原的富饶。公元前256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逐渐蜕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沃野。至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正式将益州称为"天府之土",由此确立了成都作为"天府之国"核心区的历史地位。
历经宋元战争洗礼后,成都在长达两个世纪的休养生息中重获生机。至万历年间,这座"二江环抱"的古城再度焕发蓬勃生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格局与市井生活均呈现显着提升。时任华阳县令何宇度在主持修葺杜甫草堂期间,以地方官员的独特视角,将明代后期成都的风貌凝练于《益部谈资》这部方志笔记中:
"成都古称锦城、锦官城,城垣格局肇基于秦代张仪筑城,历经演变形成大城、少城、子城三重结构,后渐次融合为附郭城区。其辖地分属成都、华阳两县,其中华阳县建置源远流长。城外广袤平原竹树蓊郁,膏腴田畴纵横阡陌,江河如织,实乃当之无愧的天府之国。"
经李勇举荐,南昌金山商会掌柜王力新于去年末奉调赴蓉筹建商会会馆,如今已在东大街黄金地段承租三进院落。莫学贵风尘仆仆从重庆赶到成都,刚在院子里喘匀气,就被议事厅一帮"军事发烧友"拉去开作战会议。莫学贵大掌柜翘着二郎腿听汇报,嘴角抽搐得像中了风——这帮人讲军情跟说书似的,活脱脱把军事会议开成了"明朝版军情解密"脱口秀。
"禀大掌柜!"王掌柜清清嗓子,"川西这块儿啊,成都府、龙安府到松潘卫一线,总兵大人麾下也就攒了三千来号人(全省兵力加起来还没盐贩子多)。"
成都卫所兵:"这些爷们儿更擅长给领导表演仪仗队,抓贼可能还得靠成都城管..."
松潘卫:"在川西北当兵堪比现代南极科考——苦寒之地,补给全靠牦牛运,属于'自暴自弃型防御'..."
"再看川北!"王掌柜拍醒木似的敲桌子,"李自成在陕北蹦跶,咱们四川这边的防御堪比'钢墙铁壁防线'——看着唬人,实则漏洞百出!"
广元:"金牛道、米仓道两大路口倒是派了重兵,可您猜怎么着?守关的士兵比路过商队还少..."
保宁(阆中):"保宁千户所的卫所兵,战斗力约等于'广场舞大爷武装版'..."
顺庆(南充):"腹地重镇驻军?嗯...大概就是'过年返乡农民工临时工兵团'水平吧..."
莫学贵听完差点把茶盏捏碎:"好家伙!合着四川防务就是'纸糊的长城配稻草人'?这要是流寇打过来..."
议事厅众人突然集体沉默,开始疯狂戳手指——毕竟谁都知道,他们这群"军事发烧友"